私募基金,为什么会得到高净值人群的认可?
去年,全球市场动荡加剧,黑天鹅事件频发,市场波动和投资难度加大。但从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倾向可以看出,财富管理和投资的理念愈加成熟,愈加着眼于财富长期稳健增长与长期市场趋势。高净值人群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性的背景下,私募投资越来越受到高净值人士的青睐。
2011年以来的十年之间,私募基金企业注册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共注册私募基金企业92家。2017年的注册量达到了小高峰,共3681家,同比增长93.3%。2020年共注册5672家,同比增长139%,是十年来注册量最高的一年。很多早期的投资人不理解,觉得私募基金本身投资门槛高,流动性差,而且净值公布也没有公募基金及时,并不算最理想的投资工具。
既然大家对私募基金不是很了解,今天就跟大家系统性的介绍一下。
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私募?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私募聚集了投资界的尖子生
很多投资人都知道,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很多是从公募基金出来的,属于在市场磨砺后出来自主创业的尖子生。如果过往业绩表现一般,是不敢轻易“下海”,从公募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公司的。毕竟公募基金可以公开宣传、推介,具备一定品牌效应,也有券商、银行等多渠道合作的基础,做出来的产品是不愁卖的。只要自家产品不出大问题,在同行业对比中取得个中等或中等偏上即可。而私募基金,如果没有过硬的实力,基金经理过往业绩不够亮眼,很可能在产品募集时都无法完成规定金额的募集。所以,作为“尖子生”才有资格跳槽到私募基金,也才有能力在摆脱各种限制后取得超额收益。
2.私募无仓位限制
股票型公募基金,有80%股票仓位限制,也就是说就算不是满仓,至少也有八成仓位。即使基金经理判断此时风险较大,也无法大规模减仓。私募基金则无仓位限制,在高风险区域,基金可减仓甚至空仓等待时机。
3.私募风险管控更敏感
公募基金几乎没有设立预警线、平仓线,投资过程中风险需要投资人自担。
私募基金往往设立警戒线及平仓线,有限控制投资风险。
4.私募追求绝对收益
公募基金面对的是所有社会大众,管理着千万普通老百姓的钱,所以他一定要严监管,追求安全性。类比自己炒股的情况就是:股票好但仓位轻, 赚够了指数 ,却赚不到大钱。
而通常情况下,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固定的管理费,一般是基金规模的2%,因此,他们常抱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私募基金经理大部分的收入来自于业绩提成,通常是基金超额回报的20%。这种激励机制和收入水平是公募和私募的另一个重要区别,也导致了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明星基金经理们,常常选择“奔私”。
5.私募是优质的资产
很多投资人也注意到了私募基金的“封闭期”,一般私募基金会设立一年的封闭期,部分基金封闭期甚至是三年。
对于投资者来说,时间拉长了,在投资体验上会差一些。但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时间是投资最好的朋友。很多高成长性的公司需要时间孵化,更多的时间能让企业的价值更好的发挥。同时,“封闭”也减少了投资人“追涨杀跌”的不良习惯。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投资者都是时间的朋友,典型例子是美国的股神巴菲特、飞利浦.费雪等。他们都是在漫长的投资中,依靠坚定的意志,获取超额收益。前者获得了稳定的年化20%收益,靠着复利成为世界投资大师。后者数十年投资中,强调不要把精力花在赚许多次小钱上,许多投资的收益高达数百倍。这就是时间的价值。
对于许多股民而言,钱只是不断的变成某只股票,经历短暂的持有后,在盈利十数个点后就抛出。往往收益还不稳定,经常会有股票被“套牢”。这不是真正的资产配置,就只是短线的博弈与投机。这种习惯也带到了公募基金投资上,由于公募基金的仓位限制,往往在“高位”需要抛出避险。
所以在交易行为上,很多投资人也把公募基金当做“稳健”的股票,不断的“高抛低吸”,赚取交易差价。殊不知,高昂的手续费以及时间的浪费正在消耗掉一轮不错的行情。我们可以多一点耐心,将基金作为一项优质的资产,长期持有。就像我们购买理财一样,少一些交易,多一份等待。
去年7月,前证监会主席肖钢发文章论指出:长期以来,在资本市场建设中,重公募,轻私募。应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从公募到私募的转变。在弥补公募短板的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市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未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充满信心与期待,坚信私募将会成为资本市场一股重要的建设力量。
-END-
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