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盈智达李衍珠、韩波等:面向未来银行的开放式应用架构探析
作者 | 李衍珠 韩波 王彦博
导语:从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到物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再到大数据金融、智慧金融、元宇宙金融…… 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在全面开启全新的数字金融时代。为有效激发和实现未来银行的价值创造,充分发挥银行架构引领的“指挥棒”效用,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从企业架构、业务架构、IT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应用架构等方面全面开展未来银行架构规划。本期专题栏目特邀龙盈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架构师李衍珠、总裁韩波、首席数据科学家王彦博,分享他们对未来银行应用架构的探索和解析。
Bank(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中的“banco”,意为“长凳”,原指银行在其特设的营业场所为客户提供服务。这种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务模式一直延续至今,虽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服务形式看似与“长凳”不同,其实质还是网点思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客户的经济活动仍然被银行分隔,办理银行业务时依然需要带着被要求提供的各种材料“进入”这些封闭的网点,然后带着银行开出的回执等证明材料重新回到交易场景完成其余交易过程(见图1)。此外,银行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让客户产生困扰,摩擦时有发生。
客户的需求和行为在数字经济大潮中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产品与服务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客户向产业链和互联网加速聚集并希望无感获取金融服务,这对银行获客、留客等带来巨大冲击。生长于互联网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消费金融、小微金融等服务无缝嵌在生态场景中,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金融脱媒日趋严重。银行迫切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摒弃网点化封闭思维,构建全新未来银行模式。
基于“8C”框架的未来银行业务架构
杰克·韦尔奇无边界原理认为,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虽然生物体有结构强度足够的隔膜,但是并不妨碍食物、血液、氧气、化学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也应该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过企业的“隔膜”,像没有边界一样。未来银行必然是无边界的,有必要重新设计未来银行业务架构。本文基于“8C”框架对未来银行业务架构进行了如下梳理(见图2)。
客户(Clients)方面 。切入消费生态和产业生态,实现场景化、规模化获客;主动打造或嵌入生态,实现批量获客,通过提供“金融”+“非金融”服务提高客户黏性,提升客户体验,打造场景化银行模式。
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方面。以生态为客户关系单元,构建新型客户关系评价体系,以整个生态的繁荣为目标,持续提升整个生态的竞争力。
渠道(Channels)方面。构建开放的平台体系,以技术开放、合规数据开放、生态开放、产品服务开放为根基,将银行打造成为创意创新、生态融合的场所。
综合服务(Comprehensive Services)方面。构建数字化金融产品体系、非金融数字化科技产品体系、生态撮合中介服务体系,成为生态的财务管家,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形成未来银行的价值主张。
关键业务(Crucial Business)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实现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以客户的视角重新定义业务流程,将改善客户体验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数字化流程改造提升体验、降本增效;银行尤其要创新信贷业务,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突破数字化授信和数字化智能风控技术,提供完全数字化的授信放款流程,实现无感的金融体验。
核心资源(Core Resources)方面。将数据和数字化人才列为首要核心资源;积累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不断推动业务创新;构建数字化人才评价体系,激发数字化人才的创新活力。
合作伙伴(Cooperative Partners)方面。银行要制定新型合作伙伴战略,将科技公司、数据公司列为主要合作伙伴。
成本和收入(Costs & Revenues)方面。未来银行的成本和收入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传统银行下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将不断下降;收入构成中,科技服务收入不断增加;未来银行将变成科技公司。
未来银行应用架构
银行信息化经历了PC电算化、城域集中、省域集中、全国大集中和全球大集中五个阶段,IT架构大体经历了PC单机系统、单机多用户字符界面系统、总线集成等几种架构变化,这些架构基本上是为适应部门级需要构建的。2011年,中国建设银行首先开始实施企业级架构转型,内部业务实现了服务化,消除了信息孤岛,解决了企业内部信息割裂的问题,为未来实现场景连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未来银行业务架构蓝图规划,未来银行应具备金融、生态、数字、开放等特征,应用架构需要在企业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化。
在典型的企业级应用架构中,兼顾客户视角和银行视角,既追求面向客户敏态发展,又追求面向银行稳定合规管理,敏态和稳态同时存在,通过内部总线连接,依然封闭在银行的体系之中(见图3)。
银行比较擅长稳态,金融科技比较擅长敏态,银行可以把敏态部分打造成为创新工场开放给金融科技,而把稳态留在银行内部。通过开放平台将二者连接起来,形成未来银行开放式应用架构(见图4)。
这样,银行内部的应用架构进一步简化,将原来渠道整合和服务整合的前台功能分化到金融科技创新工场,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流程和风控上,着力打造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
未来银行应用架构在银行内部分主要由渠道层、业务中台层和数据中台层构成(见图5)。
渠道层简化,主要由开放平台和内部渠道构成。开放平台构建OPENAPI平台,通过OPEN API/SDK,提供给第三方开发者,融入到第三方各种应用场景中,开放银行金融服务、数据服务,构建生态圈,提升金融服务业务价值。开放平台应符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互联网开放平台架构规范》标准。开放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模块:一是开发者门户,作为开发自服务的界面,包括文档及SDK下载、用户注册及登录、社区、应用管理、服务管理、版本管理、应用配置、状态监控、日志管理等,是应用开发者使用开放平台的入口;应用开发者使用平台提供的SDK和服务,进行应用开发和线下测试,测试完成后,通过开发者门户将应用部署到开放平台的沙箱测试环境,进行在线测试,而后可以将应用部署到开放平台的正式生产环境中,利用开放平台对应用进行管理及监控。二是API服务网关,提供针对服务的路由、协议转换、流量控制、日志流水、访问授权等,主要负责银行内部服务的发布。三是授权管理,主要对外部应用获取用户隐私信息或调用公开服务访问凭证进行授权,同时对授权流程凭证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供开放平台服务网关调用;授权服务基于行业主流OAuth2.0授权认证标准流程,建立开放平台授权验证体系,保证用户或平台资源安全、合理对外进行开放。四是API治理,是基于元数据的服务定义、描述、映射,检索治理应用,是以提升组织业务能力为导向的工具,它在从业务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抽象出一系列的业务服务,它们可以灵活地组装、动态地解决变化的业务需求,从而实现业务敏捷性,达到随需应变的目标。五是运维监控平台,提供统一的管理监控平台,完成平台相关参数的设计、各类申请的审核以及对服务和应用的监控及统计分析。
业务中台层提供数字信贷、支付结算、代理业务、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以及客户信息授权访问、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务中台层采用微服务应用架构,封装可重用的业务组件,以标准化服务的模式予以发布,实现企业级组件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全面支持组件的按需横向扩展部署,支持业务的高并发处理。以微服务架构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是当前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包括微服务运行引擎、微服务网关和微服务运维监控三个主要部分。其中,微服务运行引擎应具备服务的注册和发现、负载均衡、故障的自动隔离和恢复、集群的容错等主要功能;微服务网关应具备对服务的访问控制和鉴权、控制请求访问的流量、熔断和降级等主要功能;微服务运维监控的主要功能有支持不同版本微服务的灰度发布、通过统一的配置中心管理微服务部署所需的配置信息、对运行中的微服务进行治理和动态调控、完整的跟踪微服务之间的调用链、对日志信息的统一采集和汇总查询、全面监控告警等。
数据中台层基于湖仓一体化架构,引入外部数据,与行内数据整合,提供精准营销、智能风控、智慧运营、监管合规等数据服务。湖仓一体架构结合了数据湖和数据仓库优势,直接在数据湖的低成本存储上实现与数据仓库中类似的数据结构和数据管理功能。湖仓一体架构使得数据融合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发挥其长处,数据分析团队可以更快构建业务,无须访问多个系统就可使用数据。湖仓一体架构面向数据处理提供一个开放的、标准的接口,能够和各种工具对接,包括数据集成、治理、运营等,通过标准接口快速对接,打造一个完整的大数据体系。
未来银行构建金融科技创新工场,向金融科技开放,激发金融科技创新活力。金融科技创新工场由创新环境、开放平台、生态构建、业务整合、生态赋能、低代码开发平台、数据开发平台、开放互联以及生态运营管理等模块构成。通过创新工场开发的应用可以部署在企业端、银行端或业务整合平台上(见图6)。
基础设施方面。金融科技创新工场提供金融科技创新需要的环境,包括混合云基础设施(IaaS、PaaS)、云数据库、云数据湖、区块链平台、各种分布式中间件。区块链平台是基于国密算法面向企业及开发者的区块链技术平台服务,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部署、管理、维护区块链网络,降低使用区块链的门槛,让开发者专注于自身业务的开发与创新,实现业务快速上链。
数据应用开发平台。数据应用开发平台提供全链路一站式数据开发运营能力,主要内容:一是数据集成,支持批量数据迁移、实时数据集成和数据库实时同步,支持异构数据源,全向导式配置和管理,支持单表、整库、增量、周期性数据集成。二是规范设计,实现数据标准化治理全功能,包括数据维度建模、数据关系建模、数据指标管理、数据标准管理等模块。三是数据开发,大数据开发套件能极大提高数据开发者的开发效率,具备代码编辑器、批流数据混合编排、拖拽ETL、支持每日百万级作业调度与全链路作业监控运维等功能。四是数据质量,可提供数据质量监控、数据质量打分、质量规则管理、数据质量报告、数据问题管理模块,实现数据质量闭环管理。五是数据资产,提供元数据管理、血缘与影响性分析、数据地图、数据标签、数据Profile预览、数据权限申请等模块。六是数据服务,提供数据服务开发、调测、发布、监控等模块。
低代码开发平台。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很少的代码编写实现业务的快速交付,降低服务在全生命周期的开发成本;并且随着平台上的组件越来越丰富,软件的开发效率越来越高,形成生态集聚效应。低代码开发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可视化界面,开发者可以从组件库里以可视化甚至是拖拽的方式,像搭积木一样完成服务的创建。二是组件库,包括银行内部业务组件库、企业端常用的业务组件库、前端组件库以及常用的技术组件库等。三是微服务框架,开发者选择不同的微服务框架搭建不同类型的服务,支持不同的开发语言,不同的框架对应不同的业务场景下的最佳实践。四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支持DevOps体系,不仅可以轻松地设计并开发服务,也能够一键部署服务,还能够满足服务的运维需求。
业务整合平台。业务整合平台是站在客户视角,分析客户需求,以敏捷的方式,利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和数据应用开发平台,整合银行通过开放平台发布的产品服务,嵌入到各生态场景中。
生态构建。生态构建部分主要满足银行自建生态的需要,依靠金融科技公司的市场化优势和互联网基因,紧跟科技发展,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智慧生活等移动应用上,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移动设备上打造应用产品,提供好用、好惠、好玩、好看、好快的使用体验。
生态赋能。生态赋能部分主要用于帮助数字化能力低的企业弥补数字鸿沟,提升整个生态圈的数字化水平;以SaaS或私有化部署的方式,为企业提供ERP、数字化办公、代发薪资、数字化差旅管理、供应链金融、企业金融服务集成等服务。
开放互联层。开放互联层主要用于平台综合金融服务与生态端企业ERP、供应链、数据提供方、政府、合作机构等建立安全的服务连接。
生态运营。生态运营部分主要提供对金融科技创新工场的数字化管理,包括平台用户管理、计费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审计、效能管理、收入分润等。
结语与展望
未来银行一定是生态化、数字化的银行。目前,银行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大型银行已经实施了企业级架构转型,其他银行正在快速跟进,这为实施未来银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银行金融机构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公司,为深耕生态场景做好了顶层设计。
未来银行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关键是认知层面的转变,银行业需要由封闭的思维模式转变为无边界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金融和科技两方面的合力。未来,银行服务无处不在。
(龙盈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杨璇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李衍珠系龙盈智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架构师,韩波系总裁,王彦博系首席数据科学家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2年第4期「专题」栏目
责任编辑:孙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