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硅谷银行以专注服务于科技初创企业及风险投资机构闻名于世,是商业银行科创金融的先行者。”
3月8日,硅谷银行的公告引发了投资人和存款人的普遍担忧,随后出现了严重的存款挤兑。3月10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关闭了硅谷银行,并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了硅谷银行。硅谷银行倒闭后,市场出现了对“硅谷模式”质疑的声音。本文对硅谷银行危机的成因进行梳理,并提出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启示。
一、硅谷银行倒闭的成因分析
一是疫情前期美联储量化宽松导致流动性过剩
2020年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利好初创科技企业。在“存款立行”的理念之下,三年时间里硅谷银行存款从618亿美元增长了180.1%至1731亿美元。
二是硅谷银行单一的客户类型容易引发“共振”
硅谷银行近40000个存款客户的平均存款余额为461.6万美元,主要分布于科创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活期存款和其他交易类账户存款占存款总额(1731亿美元)的76.7%。单位存款的稳定性较差,加上客户群体单一,风险分散能力弱,共振效应强。不稳定的负债来源给资产配置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薄弱从而脱离了核心经营能力
吸收了超额存款后,硅谷银行把资产投放的重心转移到了债券投资。2022年末,硅谷银行总资产为2161亿美元,其中固定收益投资证券余额接近硅谷银行总资产的一半,为1241.89亿元,包含可供出售证券余额287.95亿美元和持有至到期证券953.94亿美元。而2022年末,硅谷银行工商业贷款742.50亿美元,占总资产的34.4%,脱离了自身的核心业务能力。
四是美联储激进加息使得硅谷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
负债方面,利率上行导致科技公司一级融资遇冷,科创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现金流紧张,提款需求大幅增加。资产方面,加息使得资产价格不断下跌,资产价值最开始仅为浮亏,但在源源不断的大额提款要求下,硅谷银行只好将资产变现,浮亏转为18亿美元实亏。
五是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沟通出现失误
3月8日,硅谷银行公告拟实施22.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以弥补该项亏损。公告只披露了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亏损,却没有展示未来的交易计划以及预期损益以引导投资者的预期。硅谷银行投资者在缺乏指引的情况下,对硅谷银行的损益前景形成最悲观的预期,挤兑最终发生。
六是美联储救市错过黄金期
从3月8日硅谷银行发布股权融资公告引发挤兑到10日银行关闭仅用了两天时间。3月12日,美联储推出“无上限”流动性支持工具(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简称BTFP),设计初衷是完全覆盖金融机构因所持债券浮亏导致的流动性缺口。虽然美联储反应已经相当迅速,但其仍然错过了3月8日-10日的黄金窗口期,投资者信心已然无法挽回。
七是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缺位
在会计处理上,硅谷银行将国债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MBS记入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因此资产市值波动不会直接反映在损益上,只有出售才会确认损益。根据美国的资本监管要求,硅谷银行作为中小银行,可以将部分AOCl(累计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从资本中剔除,因此在持有期的浮亏并不会影响对外披露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监管指标(LCR和NSFR)本可以作为资本监管的补充,但2020年10月,美国放松了对非“大型、国际化”银行的监督。尽管硅谷银行2022年末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客户遍布全球,但由于加权短期批发性融资额小于500亿美元被划为第四类银行行列,完全不受流动性监管约束。
总而言之,硅谷银行此次产生亏损的资产主要是风险较低的国债和底层资产相对健康的MBS,其主营业务的专业性和业绩表现均很优秀。2022年末,硅谷银行持有贷款的净利息收入高达45亿美元,不良率仅为0.18%,甚至低于我国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从投贷联动业务的股权投资(Equity Warrant Assets)来看,截至2022年12月末,硅谷银行对3234家企业持有股权,较2021年增加403家。投贷联动项下股权资产余额3.83亿美元,同比增长38.3%(即股权投资回报率),其中股权账面价值上升而产生的资本利得为1.07亿美元,占全部非利息收入的20%。
二、硅谷银行倒闭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硅谷银行的主营业务和模式让其成功运营了近50年,其投贷联动模式孵化了众多出色的科技巨头公司,成为科技金融领域的标杆。硅谷银行信贷不良率低,投贷联动业务的股权投资业务回报率高。但由于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薄弱的预期管理水平,这样一家小而美的银行,最终因挤兑而破产。硅谷银行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和科技金融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一是理性看待硅谷银行的科创金融商业模式
硅谷银行亏损资产与科技行业本身并无关系,其科创金融的商业模式仍然值得借鉴。硅谷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投贷联动的金融服务,另外还对风投机构提供融资支持。硅谷模式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已经证明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022年末上海市投贷联动项下贷款余额78.59亿元,同比增长315.9%,但仅占全部科技企业贷款余额的1.4%,规模仍然较小,仍需要进一步打通业务堵点,发挥投贷联动模式的孵化作用。
二是中小银行形成特色经营能力时需加强流动性管理能力
中小银行在形成特色营业模式的同时,仍需加强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的预判。针对科创企业的客户特点,还可以鼓励大型银行的支行进行专业支持,同时在总行层面管理资产负债风险。目前上海市辖内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主要方式是设置科技特色部门或支行,如浦发银行设立专营架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交通银行设置漕河泾科技支行等。这些分支机构依托母行的庞大资产,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概率比较小。
三是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好最后贷款人职能
央行应做好危机应急预案,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做到迅速响应,快速调查了解问题根源,降低道德风险的同时为暂时出现问题的银行迅速补充流动性。同时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公关管理,为市场注入信心。
四是警惕加息和恐慌蔓延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冲击
美元流动性的大幅收放之间,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就会爆发风险事件。英国养老金风波、瑞士信贷银行暴雷、黑石违约以及硅谷银行倒闭也都是在这一逻辑链条上爆发的风险点。我国要密切关注美元市场利率变化,监测存款稳定性相对较差的部分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健康状况。此外还应关注单位存款比重较高的银行,因为存款保险对企业存款的覆盖率低,挤兑压力比个人存款大。
五是加强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和预期管理
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信心比黄金更珍贵。硅谷银行发布的公告未披露关键信息,引发投资者的担忧,破坏存款人的信心,最终引发挤兑。流动性风险管理还要关注股市的传染机制,和投资者管理形成协同联动。
六是银行分档监管仍需考虑一致性原则
2023年2月18日原银保监会正式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商业银行分档管理原则。我国在提升监管精细化程度与可比性的同时,应坚持不同等级银行机构之间、不同类别风险之间监管实质的一致性,避免监管缺位和监管套利。
-END-
免责声明
文章出处:《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简介:黄叶范,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周边,交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研究院
免责声明:“财策智库”公众号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文章均为作者观点,文责自负。公众号内的文章版权及相关权益归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号:jibao1112
投稿及合作:xiaoyao@caifuguanli.cn
【财策智库 WEALTH PLUS】财富管理行业的学习分享及资源整合平台,微信公众号内搜索“财策智库”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