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型资管机构的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资管机构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份额快速上升,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对贝莱德集团(以下简称贝莱德)、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摩根大通资管)和安联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安联保险资管)三家代表性资管机构的业务发展特征研究后发现,估值效应成为推动资管业务增长的主要因素。对银行系资管机构而言,母公司的资金引流效应更为突出。交易所交易基金、私人银行和零售基金在资管机构拓展资金来源过程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复制指数、追求绝对收益的被动型投资策略广泛受到青睐。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资管机构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效率,基础管理费仍然是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头部机构通过拓展超额投资收益、咨询服务收益等渠道,不断丰富收入来源。
未来,加大金融科技资源投入,或将成为国际大型资管机构的重要发展趋势。
一、全球金融机构版图发生结构性变化
近年来,国际金融版图不断演变。2002—2020年,全球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包括保险和养老金)资产规模由28.1万亿美元升至141.8万亿美元,占全球金融资产比例由21.3%升至30.7%。资本市场强劲表现使资产管理机构在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不断上升。2002—2020年,其他投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和对冲基金合计规模由10.9万亿美元升至73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资产比例由19.1%升至41.2%。
资产管理是金融机构接受客户委托,提供金融资产管理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形式。根据成立主体性质不同,资产管理机构主要可分为专营性资管、银行系资管和保险系资管。2021年末,全球管理资产规模前10大机构中,专营性资管机构包括贝莱德、先锋领航、富达和资本集团;银行系资管包括道富环球、摩根大通资管、高盛资管、纽约梅隆和东方汇理;保险系资管有安联旗下拥有的美国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
二、国际大型资管机构业务发展特征
由于在资金来源、风险偏好和监管政策方面存在差异,专营性、银行系和保险系资管机构行为特征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选取了信息披露较为充分的贝莱德、摩根大通资管和安联保险资管三家代表性机构的业务发展特征进行剖析。
01 专营性资管机构:贝莱德
贝莱德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纽约,是全球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其经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估值增长是推动管理资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2010—2021年,贝莱德管理资产由35127亿美元升至100101亿美元,规模提高1.85倍。在6.5万亿美元的管理资产增幅中,投资标的估值上涨拉动4.1万亿美元,贡献率为63.1%;外部增量资金流入拉动2.5万亿美元,贡献率为38.5%。贝莱德拥有强大的投资研发能力,其投资业绩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是支撑管理资产增长的核心要素。
权益类产品对贝莱德估值增长拉动效应突出,这与近年来全球股票市场,特别是美国股市的良好表现息息相关。2016—2021年,贝莱德管理资产增长48622亿美元,权益类产品贡献率达到55.2%。在权益类产品增长中,估值效应贡献了85.1%。同期,固定收益产品对管理资产增长贡献为12496亿美元,其中,72.8%源于增量资金流入,22.5%来自估值增长。
被动型投资产品的份额明显上升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投资标的增多,资管机构进行主动管理、追求超额收益的难度上升。费率相对较低、复制指数或一篮子标的被动型投资策略受到广泛青睐。2011—2021年,贝莱德被动型投资产品的资产比例由62.2%升至74%。
ETF成为拓展管理资金的重要方式
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TradedFund,ETF)是一种机构和散户均可参与的开放式基金,主要采取被动投资策略,具有良好流动性和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了额外套利机会。2011—2021年,贝莱德通过ETF获取管理资金比例由16.9%升至32.6%。
贝莱德在ETF产品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2022年4月末,在全球市值前8大ETF中,贝莱德拥有2只,市值分别为2928亿和938亿美元。全球最大的债券型ETF也由贝莱德发行,规模为826亿美元。贝莱德的ETF产品交易成本显著低于同业,跟踪误差极小。贝莱德ETF做市商丰富,共有20多个欧美做市商为其做市。贝莱德美国债券ETF交易量显著高于ETF组合中债券资产交易量,具有明显的流动性优势。
营业利润率较高,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
2016—2021年,贝莱德营业收入由45.7亿美元升至74.5亿美元,营业利润率由37.2%升至38.5%,保持较高水平。近年来,贝莱德收入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2010—2021年,基础管理费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由87%降至78.8%,业绩提成费的贡献率由2.4%升至5.9%。贝莱德其他收入还包括咨询、IT服务收费等,这类收入占比在15%~17%,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管理费率下降,主动权益和ETF费率降幅最为明显
受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2011—2021年,贝莱德管理资产平均费率由0.24%降至0.16%。其中,费率降幅较明显产品包括主动权益、权益ETF和混合型产品,三类产品费率分别下降0.28个、0.24个和0.21个百分点。整体看,贝莱德的另类产品能保持较高费率,而权益和债券类产品费率降幅较为明显。
未来发展重点
一是ETF和另类投资规模提升。贝莱德预测,2020—2025年,全球资管业ETF产品规模将由8万亿美元升至15万亿美元,另类投资规模将由10.7万亿美元升至17.2万亿美元,贝莱德将加大债券ETF、信用和基础设施另类投资规模。
二是提高主动投资收益。主动投资资产虽然只占贝莱德管理资产的30%~40%,却贡献了50%以上的管理费收入。贝莱德将致力强化投资研发能力,提高主动投资收益。具体措施包括打造独特投资视角,强化可持续领域投资研发能力,夯实数据分析和交易基础设施等。
三是加大养老投入。2021年末,贝莱德管理的固定收益、固定缴款等养老金计划规模超过3.2万亿美元。四是提高科技投入产出。2021年,贝莱德科技板块创造营收13亿美元,对集团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2016—2020年,贝莱德通过线上渠道拓展的机构客户数由180个升至950个;覆盖客户国家数由18个升至50个。贝莱德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整合私人市场、财富和领先的可持续投资解决方案领域,提升科技板块利润贡献度,通过科技拓展客户,提升集团运营效率。
02 银行系资管:摩根大通资管
摩根大通资管在美国银行系资管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其业务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资金流入是管理资产增长的第一驱动因素
2011—2021年,摩根大通管理资产由1.3万亿美元增至3.1万亿美元,摩根大通管理资产扩张主要依靠增量资金流入。在1.8万亿美元管理资产涨幅中,资金净流入1.05万亿美元,贡献率为58.3%;估值增长是第二大支撑因素,贡献率为37%。
私人银行、零售基金的资金渠道作用明显上升
摩根大通资管充分利用母行客户渠道优势,通过板块联动加大高净值客户争揽力度。2010—2021年,摩根大通资管通过私人银行方式获得资金由2840亿美元增至8050亿美元,占比由21.9%升至25.9%;通过全球零售基金渠道获得资金由3110亿美元升至8780亿美元,占比由24%升至28%。金融同业资金依然是摩根大通资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占比已由54.1%降至46.1%。
打造全产品体系
以私人银行和金融机构客户为主的资金来源,决定了摩根大通需要打造更为丰富的产品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2021年底,摩根大通管理资产结构中,流动性、固定收益、权益、多元化和另类资产占比结构较为均衡。
对集团利润贡献度不断上升
2021年,摩根大通资产管理板块的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33%,高出集团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21年,摩根大通资管对集团营收贡献率为13.9%,利润贡献为9.8%,分别较2011年提高了4.1个和0.8个百分点。资产管理板块已成为摩根大通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未来方向
一是以存款业务为纽带吸引中产阶级资金。2021年,美国2200万户净资产处于100万~1000万美元的家庭中,有50%在摩根大通开立存款账户,但只有5%在摩根大通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摩根大通资管希望以存款业务为纽带,深度拓展美国中产阶级增量资金。
二是通过集团项目优势,加大另类资产配置力度。摩根大通资管另类投资回报率高于固定收益和股权投资。摩根大通资管将立足集团客户、项目优势,加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私募债权、基础设施及交通、房地产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领域的另类投资力度。
三是加大中国市场投入。摩根大通是第一家在中国成立独资基金公司的外资机构。摩根大通看好中国市场前景,高度关注中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消费服务、科技行业龙头企业股票。四是加大并购力度。2021年,摩根大通资管完成30多项并购。未来,摩根大通将延续其收购战略,以弥补其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漏洞。
03 保险系资管:安联资管
安联资管是全球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系资管公司,其经营行为呈现以下特征。
估值效应是管理资产增长主要驱动因素
2011—2021年,安联管理资产由16570亿欧元升至26090亿欧元,增幅为9520亿欧元。其中,估值效应6602亿欧元,贡献率为69.3%;资金流入效应936亿欧元,贡献率为9.8%;汇率变动效应1619亿欧元,贡献率为17.0%;资产并购效应387亿欧元,贡献率为4.1%。
第三方保险机构为主要资金来源
保险资管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团委托资金和第三方保险机构委托资金。与传统保险资管资金主要来自集团委托不同,安联资管第三方委托资金占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2015—2021年,安联资金来源中第三方资管资金占比由72.4%上升至75.4%。
主要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
由于资金来源期限较长、风险偏好较低,保险资管机构对固定收益率类资产偏好度较高。安联资管主要配置于主权和企业债。2021年末,主权和企业债分别占安联债券资产的35.8%和38.6%。在低利率环境下,安联资管的风险偏好上升,低评级债券配置比例持续增加。从区域配置来看,安联不断加大对亚洲和欧洲的资产配置比例。
营业利润率提高,资产管理费率下降
2016—2021年,受益于管理资产规模上升,安联资管营业收入由60.2亿欧元升至84.0亿欧元,营业利润率由36.6%升至41.6%。管理费是安联资管营业收入主要来源。2016—2021年,安联资管营业收入中管理费占比由92.1%升至92.5%,平均费率由0.33%降低至0.29%。
未来方向
一是加大环境、社会和治理(Environment,Society,Governance,ESG)投资力度。2017年,安联资管推出第一只ESG基金,其ESG投资主要遵循负面筛选、ESG整合和股东参与三种方式。2020年末,安联资管ESG资产规模超1600亿美元。安联资管已将ESG投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增加新兴市场主权投资。安联资管关注新兴市场信用良好的主权和准主权标的投资前景,围绕高评级主权债券进行分散投资。关注中国对外开放机遇,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机构的外资机构。
三是增加证券化资产配置比例。安联资管投资组合中证券化资产,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占比较高,其未来还将考虑增加相关资产的配置力度。
整体上,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从资产累积方式看,估值增长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因素,该效应在自营性和保险系资产管理机构中更为突出。对银行系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母公司资金引流成为推动管理资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从产品特征看,ETF、私人银行和零售基金在资管机构拓展资金来源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复制指数、追求绝对收益的被动型投资受到追捧。专营性资管以配置股票、债券为主,银行系资管机构配置策略更趋均衡,保险系资管仍坚持以固定收益产品为主,风险偏好有所上升。从利润率看,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资管机构仍保持较强营利能力,基础管理费仍然是行业主要收入来源,头部领先资管机构能够通过拓展超额投资收益、金融科技咨询服务收益等方式,丰富收入来源。从未来趋势看,增加金融科技投入,加大中国市场、北美地区中产群体市场的拓展力度,提高ESG投资、另类资产投资、养老投资领域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三、启示与建议
2021年末,中国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33.3万亿元,占GDP的117%,低于全球144%和北美地区215%的水平。2021年,全球管理资产规模前500名机构中,中国占30席。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机构是中国人寿旗下国寿资管,规模为4.42万亿元;银行系资管排名最靠前的是招银理财,规模为2.78万亿元;易方达基金是国内最大的公募基金,规模为2.71万亿元。整体上,我国的管理资产规模仍有提升空间,龙头资产管理机构竞争力尚待增强。“十四五”期间,我国应从国情出发,借鉴有益的国际经验,促进我国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01 加大资产管理业对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力度
把握金融开放、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遇,加大在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资管业务创新,逐步打造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化资管机构,通过资管机构国际化发展促进资金循环,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在岸、离岸资产管理互动模式,拓展离岸人民币产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共同富裕、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为重要突破口,打造针对老年人、中产阶级等不同群体的资产管理产品。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提升ESG资产管理规模,丰富ESG投资策略,增加被动、负面筛选和ESG整合等产品。强化ESG信息披露,将ESG因素纳入资产管理机构考核。
02 促进实现资产管理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引导优化资产管理业结构,鼓励资管机构适度提升风险偏好,增加权益、高收益债及另类资产配置比例。加强资管机构投资研发能力建设,将估值增长作为中长期管理资产累积的主要方式。丰富产品体系,加大ETF、基金型基金、REITs、私募股权投资、大宗商品、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产品创新力度。加大各类指数研发力度,培育被动型投资理念和产品。适度加大管理费率差异化水平,鼓励机构拓展业绩提成、技术服务咨询等收入来源。抓住资本市场发展契机,推动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及高净值客户进入资本市场,逐步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
03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促进资产管理业稳健发展
关注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度变化,平衡稳定与竞争的关系。加强资管机构的杠杆和流动性管理,建立“自下而上”杠杆监管架构,将杠杆管理下沉到产品层面。加强开放式产品流动性管理(特别是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基金),针对极端情景开展压力测试。完善投资者保护,提高销售过程中产品信息披露质量,加大成本、风险回报等信息披露力度,定期披露产品业绩、费用支出及收益分配。完善资管机构的公司治理,建立合理可变、递延和充分考虑风险的薪酬机制,加强资管机构关联交易的监管,提高金融集团对资产管理板块业务的整合能力,鼓励提升交叉销售力度,强化资管机构作为主要股东参与被投资企业公司治理的能力。
-END-
文章出处:《金融博览》
来源:知网
作者:熊启跃(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投稿及合作:xiaoyao@caifuguanli.cn
【财策智库 WEALTH PLUS】财富管理行业的学习分享及资源整合平台,微信公众号内搜索“财策智库”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