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财富管理“降佣降费”;私人银行业务成绩单出炉;高净值人群偏好“标品投资”
私人银行业务成绩单出炉,上市银行客户数持续高增
日前,招商银行发布《202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预计,未来两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和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以约11%和12%的复合增速增长。
私人财富的持续增长也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多数上市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数和管理资产规模均实现正增长,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增量明显。
客户数实现正增长
六家国有银行中,五家银行均披露了私人银行客户数和管理资产规模,两项指标均保持正增长。
具体来看,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26.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9%;管理资产2.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农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22.7万户,管理资产余额2.48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加2.7万户和0.28万亿元。建设银行私人银行客户21.33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0.12%;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达2.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1%。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达17.29万人,金融资产规模达2.69万亿元。交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8.2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03%;管理私人银行客户资产1.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5%。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依然在总量方面保持领先。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招行私人银行客户14.3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21%;管理的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89%;户均总资产余额2804.91万元,较上年末减少8.47万元。
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保持高增长态势。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私行达标客户AUM余额18850.2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私行达标客户8.6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5%。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客户达7.0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03%。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数66987户,较上年末增长6.32%;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综合金融资产8329亿元。
家族信托业务增量明显
《202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作为“先富”人群,越来越重视慈善与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参与公益、实践慈善、回馈社会,他们的综合需求从关注个人、家庭、企业,扩展到社会责任、公益和慈善领域,期待有更好的慈善项目和慈善基金会、慈善信托等慈善架构设计服务。
从各家银行的表述来看,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增量较大。例如,工商银行上半年家族信托累计受托规模达291.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1.7亿元,增长46%。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家族信托业务规模近800亿元,较上年末净增320亿元。中国银行家族信托客户数比上年末增长52.59%。
当前,商业银行私行业务更加聚焦企业家高净值人群及其背后的企业、家庭目标客群,带动客户数量增长。兴业银行表示,今年上半年,该行通过下发公私一体化重点企业沙盘及企业关联人沙盘,开展公私一体化联动获客,带动私行客户累计增加4509户,较上年同期新增2429户;私行联动企金新开户企金客户1023户,较上年同期新增483户。
围绕企业家客户,私行业务服务内容也更加齐全。如中国银行聚焦企业家客户需求,持续完善”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开展产品服务创新,落地员工股权激励(ESOP)信托、公司法人设立慈善信托等多宗创新服务业务。
高净值人群偏好“标品投资”
近日,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正式发布《高净值人群投资行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现,当前驱动投资者交易的因素更加多元。企业财富的不断增长、养老金的资金缺口、对单一资产的过度依赖、财富代际转移等场景下,投资者对金融服务的功能性要求也在提高。
“非标转标”面临挑战
作为资管行业唯一具备贷款资质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此前非标业务作为过去信托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存在刚性兑付、多层嵌套、资金池等突出问题,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也日趋暴露。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为信托行业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提供了行动指南。
资管新规指出,打破资管产品收益的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使投资者承担起投资风险。因此,净值化转型成为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托净值化转型不仅有利于信托公司更好履行受托责任,助力打破刚性兑付,还有利于投资者更好掌握资金信托管理情况,依法行使投资者权利。
“非标转标”给信托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财富管理机构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报告》认为,长期以来,非标产品由于“稳定高收益””刚性兑付”,投资者形成了非标依赖,甚至具有非标信仰,短期内适应并接受标品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市场上标品业务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券商、基金公司、期货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已长期深耕,优势明显。信托公司被迫从长期耕耘的非标业务”舒适圈”走出,欲求在标品业务的”红海”大展身手,其在专业能力和服务质效的提升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投资避免跟风与恐慌
过去3年,面对全球市场波动影响,我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伴随着新旧动能转化,国内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稳步回升。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资管新规的实施,市场非标转标业务占比显著提升,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带来了财富管理行业的深度调整与转型。
对此,《报告》基于投资者特征进行画像分析,并基于此把投资者分为保守型、敏感型、成熟型和激进型。发现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行为表现存在差异,并产生不同的投资绩效。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财富管理机构可以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投资建议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此外,其还发现性别、家庭年收入、对投资知识及相关风险的认识、投资目的、情绪稳定、开放等特征因素均会对投资者收益及波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趋势性交易””过度交易””投资分散不足””处置效应”和“对波动的反应”往往是许多投资者的典型行为。《报告》对相关行为进行了验证,认为投资者应理性决策和科学配置,而对理性决策的理解有时会违反常识,则需要加以鉴别和认知。
围绕着高净值投资者相关行为进行分析,《报告》得出了三点启示。一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盲目跟风或恐慌出局。二是资产配置宜分散投资,以降低波动,提高收益。三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财富水平,选择相适配的投资策略,并理性看待净值波动。对财富管理机构而言,深入理解高净值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及可能的影响,将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投资建议和服务。
财富管理三大趋势
当前,投资者对金融服务的功能性要求正在提高。随着资管新规的颁布实施,理财市场非标转标进程的不断深入,理财市场标品占比逐渐提升,高净值投资者持仓组合非标比重不断下降。通过进一步分析高净值投资者特征对其非标转标倾向的影响,《报告》发现,随着家庭年收入水平的提高,投资者转标比例随之增加。投资者的金融素养越高,其非标转标比例越高。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报告》认为有三个关键趋势值得行业关注。
首先,财富管理行业的持续增长潜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增长主要由多种因素推动,包括家庭和企业财富的不断增长、养老金的资金缺口、对非金融资产的过度依赖、财富代际转移等。新冠疫情的影响也使得人们更加认识到财务韧性的重要性。
其次,服务质量在财富管理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财富管理公司需要雇用优秀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建立专业的团队来满足客户复杂的投资和理财诉求。同时,数据分析在此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如预测服务需求、设计营销策略、跟踪客户满意度等。
最后,数字化转型正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一大趋势。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财富管理公司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财富管理“降佣降费”,增强投资者赚钱效应
增强投资者赚钱效应是财富管理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关键。
近日,多家券商发布关于降低投资者交易佣金的相关通知,自8月28日起施行。这也意味着,券商交易费用的调降正式落地。更早之前,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下调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银行理财亦下调管理费率,甚至推出“0费率”产品。
财富管理领域“降费”的背后有何深意?将如何影响投资者?受访专家指出,金融机构降低费率是大势所趋,在政策引导和更为激烈的竞争影响下,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激发资本市场活力,让投资者通过投资赚到钱,进而促进财富管理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荣华则提醒道,投资者需理性看待降费问题,费率降低意味着投资者能从相同的投资中获得更高的净回报,同时也有可能提升对权益类资产乃至另类资产的配置。不过要注意的是,降费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投资者行为偏差,包括过度交易、承担过度的风险,以及投资者结构的失衡。
降低费率是大势所趋
财富管理降费措施渐次铺开。7月初,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工作安排,基金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截至目前,多家公募机构参与到降费大潮,调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并修改基金合同。8月18日,证监会宣布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同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宣布费率下调。自8月28日起,多家券商对存量投资者交易佣金统一进行下调。
此外,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亦发布费率调整公告,对旗下理财产品费率进行下调,主要涉及管理费、销售服务费、产品申赎费等。以交通银行为例,该行业务总监林骅表示,根据市场情况,今年上半年,交通银行对部分理财产品进行管理费调降,调降幅度在10~15基点(BP),涉及管理费调整的产品规模约占60%。
谈到金融机构“集体”降费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马天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活跃资本市场,扭转投资者悲观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市场出现波动、投资者体验感较差,通过下调交易费率可以适当对冲产品收益下降的影响,增加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金融机构降低费率是大势所趋,引导行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
除了上述原因外,”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得诸多交易可以通过线上等形式更便利、更低成本地进行,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这同样为金融机构降费提供了可能性。”罗荣华补充道。
罗荣华分析称,总的来看,我国金融机构交易费率高于发达市场,金融科技持续快速发展,促进投资者通过资本市场赚钱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导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日益上升的份额带来的更为激烈的金融机构竞争,以及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因素都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降费的动机、空间和手段会长期存在,意味着金融机构降费的趋势也会延续。
展望投资趋势,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振宇向记者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将承担更多的经济功能,从过去10年来看,A股市场对中国经济实体的直接融资贡献持续提升,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尤其在我国经济缓慢复苏的时期,更需要稳金融、降风险,发挥资本市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行作用。同时,资本市场将成为未来居民投资的主要途径。目前,“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不会改变,楼市的投资属性正逐步剥离。未来,股市、基金、理财等将成为居民主要的投资途径。
如何实现“赚钱效应”?
财富管理降费陆续落地,对个人投资者有哪些影响?如何调整投资策略?
罗荣华指出,财富管理降费会对个人投资者带来一定积极影响。比如更低的投资门槛,降低费率通常也会降低个人投资者进入财富市场、接受相关服务的资本要求,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再比如更多的投资选择,费率降低增厚了投资者的收益,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安全垫,这使得个人投资者可能更愿意尝试更多的投资产品和策略,而不是仅限于低费用的存款、短期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
“虽然理论上费率降低可能使得投资者提高对服务质量的关注,进而促使财富管理服务质量的上升,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会给财富管理机构带来不小的财务和经营压力。如果费率降幅过大,可能显著降低财富管理机构的预期收入和现金流,或导致其无法投资于金融科技,也会降低研发投入,从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罗荣华如是说。
“此外,降费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投资行为偏差,包括过度交易、承担过度的风险,以及投资者结构的失衡。”罗荣华进一步解释道,降费可能会导致投资者过度交易,往往对长期收益率不利,因为即使费率低,过多的交易依然会累积高昂的成本和过高的风险;低费率可能会诱导一些不专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他们原本不会或不应参与的高风险交易,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大额损失;大量短期和非专业投资者进入市场,可能影响市场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就投资收益而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吴飞认为,如果没有赚钱效应,降费只能说降低了居民的固定成本,恐怕很难谈及提升获得感。”假设公募基金可以实现长期相对确定的收益,那么降费对于客户实现长期规划就是有所帮助的。事实上,从我们的调研数据来看,公募基金的持有时间和意愿都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一部分人愿意更长久地持有,另一部分人的持有期则越来越短,而这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客户如何能赚到钱。如果长期持有能产生明显的赚钱效应,长期持有的意愿自然就会增加。在赚钱的预期下,基金的费率设计再对持有时间有所倾向的话,可能会更加促进长期规划的落地。”
“结合海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理财产品的降费还是公募基金的降费,都是理财市场走向成熟的表征之一。产品本身的费率降低,并不意味着居民理财整体成本的降低。产品降费更多的是给优质服务留出了更多的成长空间。”在吴飞看来,虽然降费不能直接提升获得感,但是它打破了资管机构旱涝保收的现状,会促使公募基金公司等机构重新思考收入结构的问题,增加关注客户感受的动力。对监管而言,降费的同时,规范市场、正本清源、推动市场有效性发展、增加长期获利的可能性,才是提升客户获得感的更有效途径。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居民财富逐步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财富管理降费也将深刻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罗荣华告诉记者,未来,居民投资的多元化程度将增加,将更多地涉足不同类型的资产类别,包括股票、不动产投资信托等不同资产。以股票投资为例,除投资国内的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也将利用降费的机会,利用沪深港通等渠道,增加对港股的投资,并扩大对相关性较低的海外股票市场的投资,逐步“走出去”。同时,投资的个性化程度也将增加。随着以AI和大数据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投资者能享受到更为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个人投资者也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投资和财富管理的专业知识,这些变化使得个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目标和需求来定制投资组合。
在实际操作中,马天娇表示,投资者需综合评估降费的影响,在投资时需要深入了解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期限、投资方向等关键要素,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并树立长期的价值投资观念,理性看待市场波动。
-END-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财策智库”公众号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公众号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公众号内的文章版权及相关权益归相关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涉及侵权等问题,请联系微信号:jibao1112
投稿及合作:wealthmagazine@163.com
【财策智库 WEALTH PLUS】财富管理行业的学习分享及资源整合平台,微信公众号内搜索“财策智库”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