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基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形影神赠答诗》曾写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诗中关于形影神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与基金行业当下的热门话题“量化基金”有诸多相通之处:
量化基金既不是百发百中的金如意,更不是不可见人的黑匣子。量化策略与其他所有投资策略一样服务于投资价值的实现,在事实上“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经·系辞下》)。
引发国内财经媒体量化基金热度的缘由有二
一是2020年“量化之王”、大名鼎鼎的吉姆·西蒙斯创立的文艺复兴基金(面向外部投资人的产品)出现严重净值下跌,旗下基金2月份遭遇“巨额赎回”。
但与“量化鼻祖”巨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国内量化私募基金净值与规模却实现大幅增长,其中的管理期货(CTA)策略更是在阳光私募中独占鳌头(聂俊峰、张馨元《2021高净值人群如何配置阳光私募》,《财富管理》2021年2月)。笔者认为选择量化基金的核心要素在于长期稳健的超额收益回报,以1年内的短期业绩衡量量化基金管理人不可取。须知文艺复兴创始人西蒙斯是现代金融史上最为成功的投资者之一,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标志性产品大奖章基金1988—2018年的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39.1%,量化基金的短期业绩不能代表其真实的专业投研能力。国内量化基金(以管理期货CTA、套利、指数增强、量化对冲为主)近年的收益与A股及境内衍生品市场特点有关,但长期超额收益水平势必逐步下降。
二是文艺复兴创始人西蒙斯在2021新年开启“退休计划”,而国内量化私募的头部机构纷纷重金开启超级计算机、算法模型与人才“囤积战”。
国内某头部量化投资私募基金负责人员近期在公开报道中关于其机构超级计算机升级“量化投资的能力18个月翻一番”,并据此预言量化投资“要赚基本面投资者的钱”等信息也在社交媒体中引发广泛关注。两相对照更平添了媒体和投资者对量化基金“神秘感”的认知。但抽丝剥茧来看,文艺复兴量化基金2020年巨亏的新闻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国内的头部量化私募。单纯依靠计算机升级就实现投资能力“18个月翻一番”的说法过于夸张;所谓量化基金今后“赚基本面投资者的钱”的说法也属于偷换概念。无论中美资本市场,本身即为生态,各种机构及各种策略都在其中。所谓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在长周期内每种策略和方式都有赢家,也有被淘汰者。媒体与投资人对量化基金应该抱持“不喜亦不惧”的理性态度。
从2019-2020过去两年的实际成绩来看,私募证券基金(阳光私募)中的量化策略跑不赢主观选股(又称股票多头,系阳光私募机构的绝大多数,规模占比约70%)的中上等收益水平。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机构投资者时代,量化基金的超额收益难度加大。从美国市场来看,近几年量化基金收益差强人意,量化交易还是在中高频交易的领域发挥的空间更大,但高频策略往往容量有限。就国内资本市场而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相关数据矿藏的增加和算力的提高为高频交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然而同时应该注意到,科技普惠百业:基于基本面的因子量化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和工具提高量化基金管理人的覆盖面和精确度,但同样的方法在主观选股的机构投资者中也可以适用。量化基金管理机构确实是人力与技术密集型企业,但相对主观选股机构并不具备绝对对优势,更不可能永远“18个月翻番”。
随着新冠疫情后世界经济与金融格局的调整,中国资产的相对价值正在发生系列变化:
其中私募量化基金特别是指数增强、量化对冲(含市场中性)和管理期货(CTA)等3类策略将成为行业的增长点与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新方向。一方面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公司面临行业性的固收产品替代问题;另一方面私人银行服务者和高净值客户已经清醒认识到,无刚兑风险的资本市场/证券投资是当下与未来中国最具风险与收益性价比的投资领域——具备清晰投研逻辑的量化私募基金是财富管理供需两端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量化基金在中国财富市场需要投资人、服务机构和媒体给予清晰准确的认知和舆论空间。在对冲基金最为发达的美国市场,量化基金已成为财富管理生态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名鼎鼎的文艺复兴、桥水基金,还有TwoSigma、德劭集团(D.E.Shaw & Co. LP.)等量化巨头也是吸粉无数、历久不衰。至关重要的是在成熟市场,对冲基金或量化基金已经与国内媒体所营造的“高风险、高波动”脱钩。量化基金主要强调的是收益水平相对稳定、与市场走势关联度相对较低且抗冲击能力强——用专业的术语表述就是基金的夏普比率优异。
国内基金管理行业若为量化基金正名恐怕同样需要公募+私募管理人齐头并进,优秀的量化基金既可以面向机构投资人发挥“类固收”的替代效应,也可以面向高学历个人投资者成为家庭资产配置新蓝海。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