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财富管理-正文

财富管理业的格局、大势与机遇洞察

2020年是财富管理的超级大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宽松浪潮开启、地产调控升级等因素影响,居民资金跑步入市,权益市场如火如荼,公募发行创下历史新高,财富管理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未来十年,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机会,一个全新的财富管理大时代已经开启,财富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战略必争之地。随着居民财富配置逐步向权益资产倾斜,自然会对服务机构的投研能力、资管能力和风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01. 最好的时代:财富管理迎来爆发式增长

要说2020年什么最火,金融领域非公募基金莫属,新成立基金数量超过1300只,发行规模突破3万亿,刷新历史记录,接近前三年的总和,而且赚钱效应明显,不少新发基金回报超过50%,资产大年当之无愧。

虽然2021年春节后资本市场出现了快速的调整,回撤明显,但这更多是对年前机构抱团极致行情的修复,绩优龙头股涨多了需要之前来消化高估值。虽然这波调整并未结束,2021年由于流动性边际收紧是资产小年,但这些短期变化并不改变我们长期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观点,中国仍是全球资产高地。

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判断:

▍全民资产大腾挪,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财富管理需求旺盛

过去由于房价涨多跌少,地产是居民配置最多的资产,占比高达59%,而股票和基金等金融资产占比只有2%,远低于美国的34%。去年以来,房地产重磅调控密集出台,三道红线规范房企融资,两条红线规范房贷管理,热点城市采取积分摇号保障无房家庭,银行严查经营贷消费贷违规进入楼市,投机炒房的时代宣告结束,家庭储蓄资金将加大金融资产配置力度,增量资金入市,给A股引入新的活水。

▍全球流动性过剩,负利率是大势所趋,资产市场繁荣相对可期

从趋势上看,全球负利率是确定的,而且会越来越近。这是因为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等主要经济体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新技术无法短期之内实现革命性的变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欧洲、美国、日本已经在践行MMT,全球利率的长期下行是大方向,这是很重要的外部推力。再加上国内资管新规实施在即,打破刚兑成为常态,会加速无风险利率下行,有利于提升股票的长期估值中枢,造就资产市场未来十年的繁荣。

▍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丰富资产配置选择

中国正在进行以注册制改革为核心的资本市场改革,注册制相当于把整个中国股市从过去的“供销社模式”转向了“超市模式”,会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物美价廉的资产选择。同时随着A股基础制度越来越完善,发行越来越透明,监管越来越规范,内部拉力会助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价值化投资优势凸显。
由此可见,在资金、利率、改革三大因素的驱动下,未来十年A股慢牛格局已经开启,资本市场长期趋势向好,财富管理迎来爆发式增长,前景向好。 

图片

02. 财富管理行业的产业链条与竞争格局

财富管理行业是在居民财富保值增值需求中发展起来。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财富在消费和投资(包括储蓄)的分配是在人生不同阶段(年轻、中年、老年)的天然需求。另外,在保值增值的核心功能之外,提供其他围绕财富展开的增值服务(融资服务、财务税务、企业规划、教育医疗等),也是广义财富管理范畴。

▍在财富管理的产业链条中,财富及资产管理机构衔接居民财富和底层资产,起到金融配置的作用

1. 居民财富
居民财富在金融资产及非金融资产进行分配,根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20》,截至2019年底,中国居民总资产574.96万亿元,其中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占比为57%/43%。另外,按照财富多寡通常将客群分为高净值、富裕以及大众客群。

2. 财富管理机构
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金融产品销售及客户资产配置,包括传统金融机构(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等),以及第三方机构(蚂蚁、天天基金等互联网平台)。

3. 资产管理机构
将底层资产通过组合等形式进行资管产品创设、管理,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各类资管、信托等。

4. 底层资产
包括股、债、货币、衍生品等各类型底层资产。

图片
来源:中泰证券研究院

▍需求端:居民财富持续增长,配置更多元

图片
图片
图片

1. 居民财富持续提升

1)中国在前20大财富市场中增速最快。根据BCG测算,中国在全球财富市场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而在全球前20大财富市场中预计2018-2023年CAGR是最快的,达到近11%,其后是印度、墨西哥、韩国、中国香港;

2)过去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高速增长。根据建行&BCG测算口径,2008-2018年10年复合增速为16.8%,而招行&贝恩测算显示2006-2019年13年复合增速为17.1%;

3)预计2020-202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复合增速达10%。根据麦肯锡预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由2020年205万亿元提升至2025年332亿元,奥纬咨询则预测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由2020年182万亿元提升至2025年287亿元,指向未来5年复合增速为10%左右。

2. 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提升,会更多元、权益比例上升

相较美国、日本等国家,我国居民财富配置呈现完全不同的结构。

1)实物资产占比高于金融资产。我国居民资产中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各半,而美国和日本的金融资产占比分别为70%、63%,高于实物资产;

2)实物资产主要是住房。住房占我国居民资产46%,而美国、日本均为24%。未来的趋势:当前我们站在国内居民财富配置的拐点,未来实物资产(房产为主)占比下降、金融资产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更多元化,以及权益资产配置将提升。

3. 资产底层逻辑变化,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在发生改变

1)过去经济模式是地产+基建投资拉动,融资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对应金融资产结构是金融行业资产端是以表内信贷+表外非标为主。体现在居民财富配置上,一方面房产为主的实物资产占比高,另一方面金融资产通过金融机构配置在具有刚兑属性的银行理财、信托等资产上,背后的底层资产投向即为地产及平台;

2)目前经济总量增速下降,切换为以消费科技等新兴行业拉动,直接融资更适应新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对应到居民资产配置,即金融机构资产端配置趋势,是会更多元、向股权类资产倾斜。

4. 居民财富中金融资产比例提升

人口结构变化以及“房住不炒”定位,住房在居民资产配置占比上升的趋势终结,金融资产在居民财富占比会提升。

1)人口周期变迁。“80后婴儿潮”过后,我国25-39岁住房刚需人群占比已过阶段高点,2018年占比为23.41%,较2003年下降3.51个百分点;

2)淡化GDP目标考核下对“房住不炒”的定力。房产的投资属性大大减弱,过去买房高增长低波动的“躺赢”时代已经过去。

5. 金融资产配置会更多元

1)资管新规破刚兑、净值化转型,无风险收益率是在下降。过去由于刚兑的存在,社会无风险收益率实际是理财收益率和信托收益率,持续维持高位,无风险、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居民收益率要求,因而对风险资产的需求较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信仰,无风险收益率下降,居民需要重新考虑资产的风险收益比;

2)全球低利率环境,向风险要收益、向时间要收益,对于另类、商品、衍生品的配置比例会上升,另外FOF/MOM组合及固收+等产品吸引力提升。

6. 权益时代: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股权类资产占比会提升

1)与美国相比,我国居民资产中权益资产占比低。我国居民权益资产占比15%,考虑到其中这其中有很多股票是被上市公司原始股东或管理层持有,居民在股票上的真实配置可能更低;美国、日本居民在权益资产配置分别占34%、9%;

2)以注册制为代表的基础制度改革,市场更成熟、法制,权益资产吸引力在持续提升。权益资产过去持有体验不好,主要是风险调整后收益不高,没有显著赚钱效应,但这些在慢慢发生变化。本轮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建设,通过市场化机制和信息披露,市场不再“劣币驱逐良币”,加速优胜劣汰过程,使上市公司结构更能反映经济结构变化和转型方向,持续提升整体吸引力;同时,注重中长期发展,着力引入中长线资金,促进个人投资者通过基金等资管产品成为中长期投资者,把短钱汇聚成长钱,从而逐渐降低波动,改善权益资产持有体验。

图片
图片

7. 各客群争夺将日趋激烈

1)财富的头部集中趋势持续。存量经济+低利率环境之下,富人财产性收入增速更快,权益市场上涨及房产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加剧贫富分化。过去二十年中国的居民财富向头部集中趋势显著,根据瑞信全球财富报告,中国前1%、10%头部人群的财富份额,分别由2000年的20.5%、48.9%提升至2019年的30.3%、59.9%,这一趋势是要快于全球其他区域;横向对比来看,中国财富的头部集中度也由2000时候的相对落后,超越了欧洲及其他高收入亚太地区,而距离北美的74.5%仍有近15个百分点的距离,预计在存量经济大分化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居民财富的头部集中趋势仍将延续;

2)高净值及富裕客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增速更快。麦肯锡预测未来5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复合增速10%,超高净值/高净值/富裕复合增速均约13%,高于大众客群的8%。根据建行&BCG预测,中国高净值个人数量及高净值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将分别由2018年的167万人、39万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241万人、82万亿元,5年CAGR分别为8%、16%,可见高净值个人的可投资金融资产的复合增速是要大于总平均水平,分化时代财富头部集中之下,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增长更快,是财富管理尤其高端财富管理的必争之地及重中之重;

3)高净值客群的竞争尤为激烈。根据BCG分析,头部客群(>500万美元)占据12%客户数,贡献了61%的AUM,以及47%的财富管理收入,头部客群重要性可见一斑的同时,争夺(费率相对较低)更为激烈。

图片
图片

▍供给端:机构化趋势,金融科技运用

1. 机构化、产品化是大趋势。美股投资者结构变迁:居民与机构的此消彼长

1)美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变迁:70s分水岭后,居民占比下降、机构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底,居民\机构占比分别38%\56%);

2)机构投资者内部结构:70-80年代养老金占比最高,2000年后共同基金、外资、及ETF占比提升

3)美股机构化启示:居民通过养老金及基金间接入市。新经济拉动美国经济复苏、直融占比提升、养老金税优政策、共同基金发展等,共同推动居民间接投资股市。

2. 国内资本市场的机构化:仍在初期、空间广阔。政策将着力投资端建设,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

1)A股投资者结构变化:机构投资者占比总体仍较低。截至2020Q3,个人投资者、一般法人、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分别为53.2%、33.4%、13.4%;

2)对比美国,我国股市的“机构化”仍有很大空间。根据2019年数据,美国股市总市值是我们的4.7倍,但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是我们的约17倍,公募基金、养老金、外资持股市值分别是27.3\91.6\29.2倍,占比也远高于我们;

3)A股机构投资者趋势:外资、公募持续提升,养老金、保险提升并不显著。外资:2014年陆股通开通以来占比由0.5%提升至2020Q3的2.7%。公募基金:由2017年2.8%提升至2019年3.7%,至2020Q3有所回落(预计2020年底较Q3回升),2020年权益类基金发行创新高,且一改过去“赎旧发新”局面(公募专业能力的“议价”)。养老金:美国养老金体量庞大(2019年24.2万亿美元),投向股票+基金占比超四成。我国养老金规模及对资本市场长线资金支持,仍有较大空间(第一第二支柱规模近10.4万亿)。保险:保持平稳,2016年以来维持在2-2.3%;汇金证金等近两年占比下降,券商、银行等占比仍很低(低于0.5%)。

图片
图片

3. 与金融科技融合加深,线上化、智能化趋势

网络支付的普及提升了国民对线上财富管理的接受度,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0年底,国内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达到1.69亿人,互联网理财的网民使用率达到17.2%,近几年渗透率中枢呈上升趋势。预计财富管理的占比预计将持续提升,根据奥纬咨询的测算,2019年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的可投资资产规模仅21万亿,占全部可投资资产的比重约13%,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69万亿,年均复合增速约21.6%(约为总可投资资产增速的2倍),占比也将提升至24%。

▍未来格局展望:各类资管机构同台竞争

1. 资产管理端(产品端)格局

1)基金:机构化、产品净值化转型下的最大受益者,直融占比提升、股权资本市场迎历史机遇,基金在权益主动管理优势显著,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成熟度继续提升,被动指数/ETF也将持续蓬勃发展,基金产品份额持续提升;

2)银行理财:优势在资金端母行资源,劣势在资产端产品创设和资产组织能力,理财子转型下机构间分化加剧;

3)券商资管:资管新规后培育主动管理能力,依靠券商在投研/衍生品方面的优势发展私募,公募能力仍需持续提升

4)信托:资管新规后仍在转型期,非标/通道仍在持续压降,未来回归信托本源,定位私人银行;资产端逐步探索主动管理,在投研体系/人才储备方面仍有长路;

5)保险:保险需求尚待继续挖掘,保险深度/密度离发达国家仍有不小距离;资产端将发挥大类资产配置能力,部分险资在权益主动管理方面显现出阿尔法。

2. 财富管理端市场格局:客户资产(AUM)及财富管理收入的分化

1)银行份额仍最高。以头部机构AUM在国内个人金融资产占比,即占据居民金融资产份额,来衡量目前财富管理市场格局,2020年工行/招行/平安/中信/华泰/蚂蚁的份额分别为7.8/4.4/1.3/4.1/2.3/2.0%,考虑到机构之间AUM口径会有不同,例如券商是托管客户资产(并非实际管理客户资产概念,托管资产由客户支配,除经纪佣金外不能获得fee-based管理费收入),高估了券商份额,因此头部银行仍占据最大份额;

2)从趋势上看,个体间分化在加大。例如银行内部,工行份额在持续下降(2015年9.9%降至2020年7.8%),而招行、平安作为银行做财富管理典范,份额是稳定提升,招行2015-2019稳定在4.1%左右,2020年提升至4.4%,平安银行从2015年0.6%持续提升至1.3%;另外,随着近两年资本市场向好,头部券商份额是在提升,中信、华泰分别由2017年3.3/1.8%升至2020年4.1/2.3%,但其中也经历2018年的下滑,份额波动性较大;

3)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较为强势,由2017年1.5%提升至2019年1.9%,蚂蚁对长尾、年轻市场份额攫取是显而易见的。


03. 拥抱大势:未来10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五大趋势

4月19日麦肯锡发布最新一期《中国金融业CEO季刊》,聚焦未来十年全球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的趋势及制胜战略,以全球视野,指导中国实践,麦肯锡认为,未来客户需求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高净值与超高净值客层将成为关键战场,投顾服务将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更深层次的模式变革和分化,中国财富管理仍是一片巨大蓝海。

截至2020年底,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第二大在岸私人银行市场。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0%左右,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30万亿元人民币。而另一方面,对标世界发达经济体,与美国的24%、71%相比,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占比明显偏低。资产配置仍存在优化空间,这预示着未来财富管理市场拥有巨大发展前景。

▍趋势一:富裕和高净值及以上客户财富增长加速,客层内需求分化加剧、客群细分经营刻不容缓

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未来5年,富裕和高净值及以上客户资产增速将更快;由于年龄、财富来源、风险偏好、投资目标等不同,客层内部需求进一步分化。以超高净值和高净值客层为例,麦肯锡认为市场上已涌现出企业家、家族办公室客户、富二代、专业人士等价值主张鲜明的子客群,他们在稀有产品、跨境投资机会、附加增值服务等方面均有独特需求。但目前国内鲜有机构能够真正做到差异化服务。

▍趋势二:商业模式由“财富产品销售”向“客户需求驱动的投顾模式”转型,由“自有产品销售”向“开放产品平台”转型

过去5年,中国个人财富的资产配置逐步多元化。一方面,存款、信托和银行理财占比下滑,基金、股票和保险占比持续提升。然而,对比美国市场(储蓄/非现金类的金融资产占比约85%)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资产配置结构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而另一方面,我国居民持有的投资品类较发达市场普遍更少,未来人均持有的金融产品个数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两大趋势都预示着资产配置多元化步伐即将加速。

▍趋势三:线上线下无缝客户体验日益重要,构建全渠道覆盖模式将成为获客留客的关键抓手

疫情后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客户忠诚度受到进一步考验,而优质的客户体验是各大机构争夺客户的核心抓手之一。数字化时代,优质的客户体验意味着线上线下全渠道无缝衔接。
这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1)一体化、无缝化客户体验。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如线下团队,App,PC端,远程,客服中心)接受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客户均期待获得从旅程、界面到内容高度一体化的卓越体验;

2)客群导向的专属价值主张。一代企业家、二代接班人、企业高管、体育娱乐明星等各类细分客群,均期待横跨不同渠道的个性化专属价值主张,尤其是精准营销和差异化客户服务;

3)“随时、随地”享受高端服务。客户期待财富管理机构服务可以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随时(24/7)、随地(任何地点)”与财富机构进行高质量互动;

4)面对面的“人性化”交流。在逐步接受数字化服务方式的同时,高端客户仍然注重面对面沟通,即便是远程“面对面”交流方式。因此“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将成为主流,而非“纯机器人服务”。

然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机构的全渠道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大部分机构的线上渠道提供的功能非常有限,多停留在基础的“客户服务功能”上,缺少基于客户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2)渠道间缺乏协同机制和信息交换桥梁,导致客户在线上、线下渠道以及各产品间触点割裂,体验差异较大

3)线下渠道成本高但服务范围有限,高额维护成本及低使用率为盈利带来挑战。

▍趋势四:贯穿财富管理价值链的端到端数字化应用炙手可热,未来将向专业化和智能化发展

数字化浪潮下,消费者对数字化渠道的接受度日益提升、诉求不断升级。相比过去,新生代消费者更看重方便、快捷、多渠道的数字化体验。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在“线上化”方面已走在全球前沿甚至引领全球,但基于金融科技应用的“专业化”和“智能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趋势五:全球化时代,跨境财富管理业务和离岸资产配置需求将提速

中国居民全球化投资意愿一直较高,但过往受制于有限的渠道,离岸投资相比发达市场仍存在差距,且以高净值以上人群为主。随着国家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加速,新渠道不断涌现、跨境投资愈加顺畅,跨境业务将在政策东风的鼓励下更加多元化。

04. 蓄力待发:聚焦八大要务,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与全球领先机构相比,中国财富管理机构欠缺的并非发展机遇与理念,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管理商业模式,和机构化、体系化的核心能力。麦肯锡认为各家机构应围绕“四大核心抓手、双轮支撑体系、两项外延探索”这三个维度聚焦八大要务,从而推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要务一:通过客户分层分群,实现精细化客户经营

机构需要根据管理资产规模,对客户进行分层,匹配差异化的产品、服务和渠道覆盖方式。同时,应在客户分层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客户为中心进行分群,形成一系列价值主张鲜明的细分标签,如企业家、女性、二代接班人、高管、娱乐名人、老年人等,并聚焦2-3个核心客群打造标签、建立深度经营能力。

▍要务二:构建全谱系产品与专业投顾能力

基于专业化的产品研究标准和筛选流程,构建“开放式、全谱系”精选型产品货架;提供全渠道的分层投顾服务,满足不同资产水平和投资偏好客户的需求。

▍要务三:提升全渠道交互与服务能力

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能力,针对细分客群制定差异化渠道策略;通过优化渠道间交互、衔接打造闭环,在充分挖掘业务机会点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客户体验。

▍要务四:沿着财富管理价值链打造端到端数字化能力

麦肯锡认为,财富管理机构未来应基于一套“3+1”财富管理数字化转型蓝图开展端到端规划,并分步推动落地。
何为“3+1”框架

1)首先,通过现有业务数字化,实现客户营销和服务能力提升;

2)其次,试水数字化驱动的商业创新模式;

3)第三,尝试前沿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

4)最后,围绕科技治理架构、规模化大数据应用和组织与人才全面建立数字化支撑体系。

▍要务五:围绕团队赋能、风控机制和流程优化的卓越运营能力

团队层面,双管齐下打造标准化的前线团队管理和人才赋能机制,借助科技力量提供“外脑”支持;风控层面,通过监督机制、风控文化、数字化流程和仪表盘等管理手段,建设针对销售及合规风险的管控体系;流程层面,通过新技术应用推动自动化的规模覆盖。

▍要务六: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推动跨板块的业务协同和客户转介

国内财富管理机构在过往发展中普遍更加注重财富业务的独立发展与规模化,而较少强调集团内协同。推动条线间业务协同,尤其是通过投融资一体化为财富客户提供个人或企业金融服务;建立集团内部客户资源转介的协同机制;打通机构内不同专长团队间的整合与协同。协同的出发点是“客户导向”。唯有围绕客户需求,打破部门、机构、体系间的藩篱,财富管理机构才能真正构建起服务和产品优势,在满足客户各方位需求的同时优化其体验。

▍要务七:围绕重点市场,建立离岸/跨境财富管理能力

随着跨境投资和离岸投资备受追捧,海外资产配置和业务布局成为国内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实现差异化竞争的一大抓手。首先,应当在布局重点市场的前提下,打造全球资产配置能力和买方投研能力。其次,基于有海外布局诉求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团队,具体模式可采用自建或海外战略合作。

▍要务八:主动寻求外延式扩张和战略合作机遇

并购与战略合作能帮助财富管理机构实现四大目的:切入全新市场、打造关键能力、建立生态、快速获客或快速提升规模。此外,针对战略合作,在客户流量逐步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财富管理机构可借助三方公司在特定领域的专长、形成一套完善的开放合作体系。

05. 聚焦全球财富管理:财富管理行业五大趋势&财富管理机构五大机遇

▍全球财富管理行业正涌现出五大鲜明的共性趋势和机遇

1)客户需求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高净值与超高净值客层将成为关键战场。同时,不同价值主张的多元细分客群,其财富管理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例如企业家、女性、养老、富二代客群等;

2)投顾服务将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进行更深层次的模式变革和分化。在资金转移加剧、客户流失率增长的当下,差异化、全渠道的客户覆盖模式和高质量客户体验将成为留客抓手;

3)数字化转型加速。线上化和端到端部署数字化应用的紧迫性更为突出,并带来行业整合机遇;

4)随着行业利润收窄,卓越运营及完备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凸显。以优化流程、降本增效、人才赋能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精益运营将成为下一阶段战略重点;

5)并购与战略合作将变得更加频繁。规模效应凸显,实力强劲的机构将更有机会扩张或进入新市场,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并购与合作的市场环境。

▍结合对全球财富管理市场的深入分析,财富管理机构面临五大机遇

1)深化客户分层,重点抓住“大鱼”和“巨鲸”。高净值与超高净值客层作为“大鱼”和“巨鲸”。潜力巨大,财富管理机构应为其提供差异化产品及服务组合,并通过内部充分协同满足客户高度定制化及跨生命阶段的财富规划需求,真正将资产规模转化为利润;

2)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差异化客群打造独特价值主张。女性、养老、企业家、机构等价值主张鲜明的财富管理细分客群存在大量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打造以差异化客群为中心、以综合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精细化经营模式刻不容缓;

3)打造开放式产品平台,升级全渠道投顾模式。构建开放式、精选型产品货架,并围绕不同客层及不同投资偏好的客户,整合智能投顾、混合投顾和线下专业投顾,形成全渠道差异化覆盖模式;

4)数字化转型。疫情催化下,投资者交易、咨询、信息获取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财富管理机构一方面可通过布局数字化及远程渠道提升业务韧性、升级客户体验;另一方面可借助数字化力量赋能团队、改善中后台流程,实现卓越运营;

5)跨境和离岸财富管理。随着财产安全、隐私保护、投资多样性等需求增长,海外资产配置受到追捧;而跨境并购将为国内机构提供快速切入全球市场的可能性。国内机构需要主动打造海外专家团队服务与离岸资产配置能力;并且在符合业务战略的基础上,审慎动态评估并购机会、前瞻规划投后整合。

来源 | 综合自戴志锋、志明看金融、管清友、麦肯锡

相关内容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