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财富洞察-正文

瑞银中国颜湄之:2024年将是测试银行创新和战略调整能力的关键时刻

观点摘要

1、2023年,银行业跑赢了大势,尤其在对比MSCI(中国)指数下跌10.6%的情况下,银行板块实现正的收益率。

2、银行板块的估值达到历史新低,其中H股尤为显著,这反映出业界对国有大行的抵御风险能力的认可。

3、2024年,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压力,特别是地产销售的疲软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会对银行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4、瑞银宏观组预测2024年GDP增长率为4.4%,并对银行业的利率政策和存款利率调整进行了分析。

5、银行板块的投资策略应包括低估值、高股息股票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敞口较小的银行,以及关注消费信贷和地产市场的反转信号。

瑞银大中华金融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女士对中资银行发表了观点:2023年这一年,肯定是跑赢大势的。比如说用MSCI(中国)指数来说,去年一年跌了10.6%,银行这个板块是正的1.1%的收益率,银行A股里面有6%左右的派息比率,港股里面更高8%、9%到10%的比例,所以全收益全回报是挺好的,所以跑赢MSCI(中国)11.7%。A股里面跑得没有那么好,但也是跑赢5.6%。

估值板块,可以说PB的角度是历史的新低,大概是零点三几倍,特别H股。PE市盈率、PB市净率,市盈率基本上是历史低点,在3倍出头的水平上面,所以估值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国有大行大家觉得是比较抵御性的行业,因为估值可能已经到位了。今年总的看法,宏观经济应该说面临比较大的压力,银行肯定是宏观经济的反映,所以经济面临的压力对于银行来说也是有较大压力的。从宏观来说,比如说PMI代表制造业、服务业活动的,这个指数相对是比较疲弱的。

包括CPI通胀来讲,变成负数了,好像消费上面比较箫条。PPI已经14个月是负的了,制造业里面也有相对的箫条。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地产,销售同比,地产销售弱了很多,价格,包括销售的量,百强房企也好,还是一二线、三四线城市也好,所以经济是面临比较大压力的。现在政策来讲,因为这对银行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是瑞银宏观组做的预测。今年2024年GDP增长预测是4.4%,其中消费增长5.5%,固定投资增长3.4%,净出口对GDP是负0.2的贡献。也没有太多的通胀,0.8%CPI。对于金融板块、银行板块影响比较大的,像社融预计在9.5%的增速,这比前两年也稍微低一点。他们预测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01.

是不是有比较大的政策出台来帮助经济,比如说提高赤字率、财政政策是不是比较大?会不会降息?
降息的话,宏观组觉得大概降10到20个BP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准备金率再有一点下调。其次,对于银行来说,降息肯定影响,不光是降息,其实要求银行降他们的利率。同时,对银行稍微有所帮助的话,他们也有几次降低存款利率,最近大家也看到了,12月份的时候有定期存款按照期限不同降10—25个BP的存款利率,这对银行稍微有一点支撑。

​其次,银行要做很多对经济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这两块,这对银行的经营业绩有很大的影响。地产有这么几个角度,比如说总的增长,“三个不低于”:不低于对银行开发贷、对公的贷款,几大行不能低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还没有说到必须正增长,这个倒没有,只是说不能低于行业平均,行业平均增长如果是负的,几大行也是负增长。比如说要求他们给房企流动性予以支持。之前2022年四季度的时候,多部委的“16条”一些支持政策一直存在,但商业银行没有跟进太多的贷款,还是出于风险的考虑。但银行也愿意多做一些比如说城中村改造、保障房这些。

​地产的风险,曾经出过报告,估算最终房地产,特别对公业务开发商的损失,对于银行可能会造成两万亿人民币以上最终的损失,当然这不是一年发生。另外一个对于银行来讲比较大的风险或者经济中比较大的风险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化解问题。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平台大概有60万亿总的人民币债务,其中有36万亿以上是信贷,银行的贷款,这一块贷款来做贷款展期、减息、重组的安排。今年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商业银行息差负面的影响,看要做多大力度,降多少息。

发过债的两三千家融资平台的利率水平大概在5—7之间。重组之后有一些报道一般在3—4左右,所以要下降200到300BP,如果参与重组信贷里面,所以对银行的负面影响还是挺大的,这是现在的一些政策。

​对于银行来讲,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影响,除了降存款利率,商业银行今年总的走向也是很有挑战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危机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个人按揭,但中国是开发商这一块,所以房地产行业这一块,除了资产质量,还有按揭利率、存量利率的下调去年9月25日、26日基本做完了,这个最终对银行的收益率下降也是负的5—6个BP的影响。现在对银行业的观点,基本维持相对中性的看法。觉得今年大的宏观背景环境,看起来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这种非常挑战的环境之下,对银行可能要求你要有一些牺牲,有一些贡献,降低利率或者减费、或者给一些特殊的资产分类比较优惠的一些,未必追一直还不上的这些借款人的贷款,但这样对银行的资产质量是负面的影响。

所以基本面角度来讲,不是那么看好的。因为比较便宜,另外特别是几大行比较便宜,国有银行,另外高股息,特别是财政部是大股东,财政部也是需要他们给分红的,所以这让银行的分红有一定的保障,所以在这么高的分红比例下,其实银行相对国有银行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

另外一块,前两年跑输的那些高估值的,比较注重做零售业务的,现在需求比较弱,还有做财富管理这些股份制以及城商行,这些银行现在因为目前消费、财富这一块比较弱,所以他们的估值一直在下降,股票表现也是不好的。

今年会不会有反转,需要看经济形势,目前大家也在观察消费,特别是消费信贷有没有反转。地产有没有稳定住。如果这几块,包括消费信贷、包括地产、包括财富,如果有一个反转,这些股份制和城商行可能股价会大幅上涨,因为他们这几年已经跌得挺多的。

有五个选股配对的战略,你买哪个、卖哪个:

低估值、高股息,这是一个角度。

收入营收,拨备前利润,有一些增长相对高过另外一些的,也有一些从这个角度。

谁的净利润增长高,净利润为什么增长高,虽然营收变成负增长,但因为拨备比较高,可以释放一些拨备。

谁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敞口比较少,减息的压力,反映在净息差上面的压力小一些。

还有看中资股以及香港本地银行股,香港本地银行股对中资地产开发商的敞口也不小,有一些拨得多一些、有一些拨得还不够,拨得不太够的那些,今年2024年可能继续拨,所以有可能跑输。相对优质的低估值、高股息的四大行里面的中资银行股反而会跑赢。

02.

香港的投行或者银行的投行部门甚至一些中资券商,去年开始都把财富管理作为特别重要的项目在推,觉得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未来发力的方向,不知道这一点跟您关注到的是不是一致?另外也有一些报道、讨论,很多外资机构从传统来说表现比较好,这是什么原因?

在香港的理财业务其实也不止一年了,最近几年其实财富管理,相当一些私行,香港是他们非常核心的地方,包括所谓中国人他们的钱。应该也有所放缓,前几年增长非常的快,这一块确实是很大的一个业务。另外,因为境外的利率比较高,当然中国有资本账户管制,所以钱不这么容易出来这一块一直来讲,还是增长比较好的业务。

这里说的香港本地银行,有一些国际的银行和本地银行,趋势上面对他们是有利的。以境内银行为主的,境内银行的财富,比如说收入也是增加的。但中国人应该说统计上面来讲70%个人的财富在地产里面,地产现在明显的是下降的,所以财富效应是负的,在境内负财富效应之下,人家不那么愿意借钱消费、买房子之类的,所以有一个收缩。所以境内、境外是不一样的表现。第二个,以前来讲,外资很多投资者很喜欢做零售业务的、做资本市场业务、做财富管理业务,而且很多是中间手续费收入,所以手续费收入这一块又不太占你资本金,纯粹是附加赚钱的,这一块以前增长非常好。过去一两年以来放缓得比较多,也要看股市的表现,还有手续费的收入跟费率有关系。

像去年比如说代销保险的费率和代销共同基金的费率都在往下,而且监管这边要下降的,所以手续费收入就不够好。量上面的增长虽然也在增长,但手续费收入和费率有很大关系。信托这个行业也是代销下降很多,所以都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什么这么银行变得大家没有那么喜欢,周期上面也不太有利。

03.

持续降低存款利率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是怎样的?会更有优势吗?明年如何预测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存款利率下调,那么低的利率,现在有的不到2%,可能很多人愿意找高息一点的东西。高息一点的东西是不是包括理财、保险保本的产品还给你3%的。所以像存款利率肯定会让一些钱去找别的途径,但现在也不是很好找。

​特别是个人的零售存款持续还是高增长的,虽然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30%多的增长,可能现在大概10%几的增长,也还是很高的,15%、16%。其实政策来讲,经济不好,降息,不光降资产端的贷款利息,也应该降存款利率,否则就是挤压银行了,以前讲对称降息。存款利率如果降得比较低,是不是理财产品好一些、保险产品好一些?那是有可能的。但总体来讲,降存款利率应该对其他产品是有利的。利润角度来讲,今年可能还是会持续跟去年类似的增长水平,比如说国有大行大概5%以下,有一些城商行大概10%以上,股份制5%—10%。

04.

在城投发债过程当中,城商行这种区域性的银行会不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有没有这方面的风险测算?
五月份发过一个报告,估算各类银行的敞口,国有大行平均是总资产的12%左右,城商行有17%左右,所以是最高的,股份制相对低一些,10%、10%以下。城商行这一块也是因为各个地区不一样,有一些高到20%几,也有比较低的,所以要看各个地方。


影响要看有多少有几个变量,对今年的息差影响。如果敞口大,特别是要被减息的这部分大的话,肯定影响比较大,因为普遍看到应该是平均6%左右的付息。现在如果重组减息,一般看减到3%—4%,所以降200到300BP的收益率,这个影响就比较大。特别如果你是1/4或者1/3都是这种贷款,这个压力就很大。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把化债、风险管控当做首要的任务,要求监管和银行、金融机构都去执行

​一些银行的管理层也在跟各个省的领导在谈,特别有12个省是比较困难一些的,谈判相对来讲会出一些名单。有一些银行跟投资者说他们大概只有2%左右的贷款是融资平台,但他们都强调,因为融资平台没有定义,什么是融资平台。刚刚估算36万亿,相当于商业银行业贷款的20%。所以最后谁要降利息,介于2%到20%之间,这是非常大的范围,所以这是谈出来的结果,有可能不止今年做完,有可能明年、后年还要做。

05.

今年政策导向要求加强贷款均衡投放,是对平滑信贷波动,银行将怎样安排信贷投放节奏?是否还有开门红?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资产荒的问题?

这个问题之前因为有一些报道,以前都是说1月1日冲量,一出来放很多,项目储备都上。以前正常来讲,监管或者说央行一般希望,比如说你是“3322”,全年的量上面,按照各个季度是30、30、20、20。但正常的情况不会到那么后面,特别过去几年一定程度上面也鼓励银行信贷多发放的时候,可能变成40、30、20、10,以至于更高的比例。所以可能想均衡一点的节奏。

一季度,经济一定程度上面需要支持的,所以也不会特意压很多,可能也希望不要变成一开春都贷完了,后面就没有了。所以不会那么容易变成“3322、4321、4421、4411”之类的,可能银行会均匀一些。如何应对资产荒?资产荒的意思,找不着好资产贷。

资产肯定有的,因为银行,你给钱,谁都要,关键是能不能拿回来的问题,银行叫做有效资产,拿得回来、能还钱的是不是能够贷出去,现在需求不太强,特别零售这边,还有按揭都不太强。现在比较多的是价格竞争,包括消费贷,以前高的时候百分之六七的利率,现在普遍是百分之三点几,价格竞争,对银行的息差也不太有利。还有零售这端的需求少,大家都做对公的,像过去几年,以前比如说50、50,希望增长里面50对公、50对个人。去年、前年基本上是80、90都是对公的,零售这一块新增贷款里面很少。

​去年二三季度有一些大银行的信用卡的量有正增长,不再是下跌,但按揭之类的还是往下走的,最后还是摆到对公,基本上项目、融资平台,贷款利率也是比较低的。还有一块增长比较多的叫做“个人经信贷款”,这一块大概有百分之三四十,很大程度上面是“以房抵押”的所谓个人贷款。对公业务里面,过去这几年增长比较快,还有比较笼统的绿色,因为搞环保、绿色、碳中和,但这个范围很宽,每年增长都有30%以上。


“银行业的路途虽然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无限可能。2023年银行业的表现证明了其适应变化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而2024年则将是一个测试其创新和战略调整能力的关键时刻。无论是面对宏观经济的波动,还是在投资策略上做出明智的选择,银行业都必须展现出其灵活性和韧性。最终,这不仅是对银行业自身的考验,也是对整个金融市场稳定性和发展潜力的一次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看银行业如何在这充满变数的市场中续写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文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者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文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相关内容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