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安银行存款送Labubu事件:合规边界下的成功获客策略

引言
在杭州某平安银行网点的玻璃幕墙上,一张印着 Labubu精灵耳形象的海报格外醒目 —— 这个泡泡玛特旗下的顶流潮玩,正以“存款5万送盲盒” 的活动形式,成为银行争夺年轻储户的新武器。
活动上线两周,小红书 #银行送我Labubu# 话题阅读量突破1.2亿,成都某支行甚至出现“85后、90后排队开户”的奇景。然而热度未消,多地监管部门陆续下发警示函,这场看似完美的”年轻化营销”迅速被叫停。
当传统银行撞上潮流IP,这场充满戏剧性的碰撞不仅折射出利率下行时代的获客焦虑,更引发行业对”合规创新”的深度思考。
01事件脉络:Labubu 如何成为银行”流量密码”
一、精准卡位的活动规则设计
平安银行将目标客群锁定在纯新客户——即从未在该行开户,或销户满1年的人群。设置5万元起存、3个月定期的门槛,同时推出”加办信用卡可升级高阶盲盒”的叠加权益。
最精妙的是礼品选择:市场价99元的Labubu盲盒,在二手市场隐藏款价格爆炒至3000元,这种”开盒即升值”的预期,让存款行为瞬间具备了”投资盲盒”的游戏化属性。上海白领小陈在社交媒体分享:”本来只想存点零花钱,听说隐藏款能换个新耳机,果断冲了。”
二、现象级传播引爆年轻圈层
社交平台成为这场营销的主战场。在小红书,”平安银行Labubu攻略” 笔记超过2万篇,用户自发分享”如何提高开出隐藏款概率”、”哪家网点库存充足”;微博上,#银行开始懂年轻人了#话题登上热搜,某客户经理发布的”抱着整箱Labubu办业务”视频获50万点赞。
线下网点变身潮玩打卡地,深圳分行营业部专门设置 Labubu主题展柜,展示全系列玩偶,柜员身着印有IP形象的工服,让存款流程充满仪式感。数据显示,活动期间新开户客户中 25-35 岁占比达 63%,是传统存款活动的3倍。
三、立竿见影的短期成效
不少客户直言“为了隐藏款特意办卡”。更意外的是,部分高净值客户被年轻人带动而来——有客户经理为挽留一位要转存500万的企业主,紧急调货稀有款Labubu,最终成功留住客户。

02成功获客策略的核心亮点
一、用 IP 击穿代际沟通壁垒
平安银行精准捕捉到Z世代的三大痛点:
社交货币需求:Labubu作为潮流圈层的”硬通货”,晒单行为等同于身份认证,某用户在小红书的晒盒视频获得8000次收藏,评论区满是”求问哪家支行还有货”;
稀缺性追逐:盲盒机制天然契合年轻人的”收集癖”,并有一定概率获得隐藏款,制造错过再无的紧迫感;
情感价值溢价:区别于传统银行的”米面粮油”,Labubu代表的是“懂我喜好”的品牌态度,让金融服务从冰冷的数字交易,变成”为兴趣买单”的情感互动。
二、低成本撬动高流量的营销杠杆
从获客成本看,单个盲盒采购价约200-600元(银行采购价),吸引5万元3个月定期存款,成本率远低于传统地推。更重要的是社交裂变带来的免费流量——用户自发创作的内容相当于数千万级的广告曝光,某营销机构测算,活动话题传播价值相当于2000万元的媒体投放。这种“用户驱动传播”的模式,打破了银行依赖线下渠道的传统路径。
三、圈品牌年轻化的破实践
作为较早布局数字化IP的银行,平安银行此前推出的虚拟偶像”安可”已在B站积累10万粉丝。此次Labubu合作是品牌战略的延续:通过潮玩IP渗透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传递”不是老派银行,而是懂你的金融伙伴” 的品牌认知。对比某国有银行同期推出的”存定期送老年机”活动,平安的策略在代际区隔上形成碾压式优势。

03合规风险与策略缺陷:繁华背后的隐忧
一、监管红线前的危险试探
从活动本质上看,构成 “变相加息”:
以3个月5万元存款为例,Labubu盲盒市场价约200元,折算年化利率达1.6%,加上存款本身1.5%的基准利率,实际收益达3.1%,远超同档期存款利率上限。
更关键的是,2018年《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办法》明确禁止”通过赠送实物、贵金属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多地监管部门认定该活动属于”违规揽储”,要求立即整改。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虽然短期见效,却埋下合规隐患。
二、客群质量与长期价值的错配
活动吸引的客户中,60%明确表示”到期就销户”。更棘手的是”羊毛党”入侵:有黄牛团队批量开户获取盲盒转卖,甚至出现”代开存款账户抽成”的灰色产业链,导致银行获客成本虚增,优质客户被稀释。这种”用礼品换流量”的做法,与银行追求的”高黏性客户”目标背道而驰。
三、运营体系的脆弱性暴露
由于Labubu供应链紧张,部分分行被迫从黄牛手中高价采购,导致单个盲盒成本飙升至500 元以上,严重挤压利润空间。同时,各地活动执行标准不统一:有的支行擅自降低存款门槛,有的违规向存量客户赠送,引发客户投诉”区别对待”。这种碎片化操作,既损害品牌公信力,也为监管检查留下漏洞。

04合规框架下的获客策略优化:从”投机取巧”到”价值共生”
服务模式创新不应因监管叫停而止步,而需在合规框架下重构策略。
一、重构礼品逻辑:将”即时诱惑” 转化为”长期权益”
积分体系替代直接赠送:新客户存款可获 “潮玩积分”,1积分= 1元,5万存款即得5万积分,可在专属商城兑换Labubu盲盒(设置每月限量兑换)。这种模式下,礼品价值分散到客户生命周期中,避免一次性高额赠送触碰红线,且积分不可折现,引导客户持续使用银行服务。
抽奖机制降低合规风险:存款达标客户获得抽奖资格,中奖率与存款金额挂钩(如5万存款抽奖概率10%,10万提升至20%),奖品总价值控制在单客50元以内(参考监管对”小额宣传品”的默许标准),同时公示抽奖规则,确保透明度。
二、深化IP联动:从”一次性引流”到”生态共建”
联名产品构建长期连接:通过发行Labubu主题信用卡,卡面采用限定款图案,消费可累积潮玩积分,积分可兑换泡泡玛特门店优惠券、新品优先购买权等权益。这种“金融+消费”的闭环,让IP价值渗透到客户日常场景,而非一次性的存款奖励。
体验式营销强化情感绑定:针对达标客户举办”Labubu设计师见面会”、”潮玩收藏投资课” 等线下活动,提供博物馆级藏品鉴定、私人展柜租赁等增值服务。某银行的实践显示,参与过3次以上IP活动的客户,资产留存率比普通客户高45%。
三、回归服务本质:用产品力黏住年轻客群
定制化产品适配需求:推出”潮玩存”灵活定存产品,允许客户每月提前支取10%金额用于购买盲盒,剩余部分按定期计息;针对收藏爱好者开发”艺术品保管箱”服务,存款达标可免费使用一年,解决潮玩保存难题。这些产品直击年轻客群的痛点,让金融服务成为兴趣生活的一部分。
数字化体验注入潮流元素:在手机银行设置”Labubu 财富空间站”,用户可通过虚拟形象管理资产,生成专属Labubu风格的财务报告;AI客服”安可”化身潮玩达人,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解理财知识,比如用”抽盲盒要分散风险” 类比资产配置。

结语:银行获客的终极密码是服务而非礼品
平安银行Labubu事件如同一场金融营销的”压力测试”,既验证了年轻客群对情绪价值的强烈需求,也暴露出行业在合规与创新之间的失衡。当热潮退去,我们更应看到:短期的礼品诱惑或许能制造流量奇观,但真正能留住客户的,是嵌入生活场景的服务能力、持续创造价值的产品体系,以及与时代同频的品牌温度。
就像那位在小红书写下 “我爱的Labubu会绝版,但好的金融服务应该永远在线” 的用户所言,银行年轻化转型的关键,不是追赶某个爆款 IP,而是构建 “场景服务+数字体验+价值观共鸣”的三维体系。当金融服务不再是冷冰冰的产品推销,而是融入客户兴趣、助力生活目标的伙伴,合规与创新的矛盾自然迎刃而解——因为真正的获客 “高阶玩法”,从来都藏在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里,藏在日复一日的价值交付中。
毕竟,在商业的长周期里,没有哪个IP能永远顶流,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永远是穿越周期的稀缺品。

本文编辑 & 排版:
财策智库 新媒体团队
文章来源:
【1】Labubu不拉存款,银行揽储别内卷|银行与保险,清华金融评论,2025
【2】当金融遇见LABUBU,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央视网,2025
【3】平安银行存5万送LABUBU已被叫停,此前监管曾严令禁止送物揽储,2025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的内容仅供参考,本文所发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发布者立场,同时不构成对所述产品及服务的出价、征价、要约或要约邀请,不构成买卖任何投资工具或者达成任何合作的推荐,亦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建议、投资咨询意见或其他意见。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文涉及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