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家族办公室-正文

争夺富豪!新加坡和香港的家族办公室之争

新加坡似乎正成为全球富豪的“新宠”。

越来越多的超高净值人士考虑将家族办公室(以下简称“家办”)设立在新加坡。即使4月18日起,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资金门槛翻倍,其热度依旧不减,排队时间至少8个月,一年前只需4个月。

而在争夺家办上,香港并不甘示弱,不断推出税务等优惠措施。随着李嘉诚家办被曝光在新加坡开设分公司之后,“新加坡与香港之争”的舆论愈演愈烈。甚至有言论称,新加坡将超越香港,成为超高净值人群在亚洲的首选之地。

事实果真如此?香港是否被低估了?新加坡又是否被高估了?《家办新智点》为你深度解读。

文 | 家办新智点

香港和新加坡同有“亚洲四小龙”之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地理位置、区域面积、历史、城市经济体、规模等相似,两者被称为“镜像之城”。

历史上,它们都曾是英国殖民地,现如今,两地还沿用着英国的法律税收制度。文化上,它们都是华人文化为主。

随着经济和局势的发展,新加坡和香港已逐渐形成竞争态势。而两者皆具备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难分伯仲。

由于香港背靠内地,天然拥有国内外两个市场,因此吸引了大批富豪和金融人才。但近几年,在国际局势不断波谲云诡之下,新加坡仿佛成了富豪们,尤其是亚洲新富豪们的“避风港”。


01
新加坡为何成为富豪“新宠”?

新加坡之所以成为富豪们的“新宠”,《家办新智点》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为财富寻找安全的“避风港”,是高净值人群选择新加坡的重要因素。

在欧洲,瑞士国土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安全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2017年1月1日,《银行信息自动交换国际公约》正式在瑞士生效后,意味着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正式终结,新加坡或正取代瑞士,成为富豪们财富避险的最佳选择之一。

John所任职的新加坡某联合家办成立于2018年。该联合家办之所以将总部设立在新加坡,最大的考虑是财富的安全性。另外,新加坡作为一个传统的技术中心,以及所拥有的法律、投资便利性和宜居环境也是关键考量要素。

新加坡富豪家办(《家办新智点》不完全统计)

还有些跨国企业受“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办公地点。

过去20年,经济全球化是最明显的趋势。以特斯拉为例,品牌+软件在美国,生产线在中国,其他配件则散落在世界各地。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产业链底层逻辑的变化——新技术推动世界格局“分布式”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安全性。

图片
国际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的总部/区域总部(《家办新智点》不完全统计)

但如今随着俄乌冲突、能源危机以及全世界陷入经济衰退、地缘冲突加剧,高净值人士群体需要找一个资产相对安全的地方,帮助他们去做整体的财富规划。而瑞士、新加坡、迪拜,在此时则扮演了这样一个安全节点。

“新加坡的安全性在全球排名都比较靠前,”一新加坡联合家办负责人Revina向《家办新智点》表示。

新加坡的金融业为进入全球和区域市场提供了便利。它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的司法管辖区,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法治。新加坡政府借鉴了瑞士金融机构为客户严格保守秘密的做法,努力打造一个优良、健康的金融环境。因此一些欧美的高净值亚裔,将资金转移回亚洲时也会选择新加坡。

其次,税收优惠也是富豪们选择新加坡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新加坡正在竭力打造一个离岸的资产管理中心:新加坡的分离型模式,有利于资金避险;取消了外汇管制,资金自由进出和兑换;在报税制度方面,新加坡采取挂名董事制度,保证离岸公司合规;新加坡的低税率,也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

图片

如,一些设立在新加坡的家办在做境外投资时,可以使用开曼、BVI等离岸结构。

再如,新成立的居民公司可享受最长三年的税收减免。它在全球拥有25个自由贸易协定和80多个双重征税协定 (DTA) 网络,可协助FO有效管理海外投资的预扣税。

第三,亚洲客户资产相对单一,家庭成员较为简单,更注重财富传承。

亚洲客户本身资产相对单一,资产多以股票、房地产为主,家庭成员和婚姻状况相对简单。尤其是第一代家族创始人,他们对家办的功能诉求非常强烈。此时,一个适合自己的家办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新加坡的家办体系也更重视保值与传承。

Revina曾服务过一位客户,该客户有两个孩子,一个已在美国读大学,一个才4岁。他在新加坡成立家办,主要是希望将财富顺利传承给下一代。与此同时的一个关键考量是,孩子毕业后可以留在新加坡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财富传承问题,又解决了子女未来的工作发展问题。

第四,东南亚科技企业多,科技新贵更偏爱新加坡。

一些科技新贵出于出海投资的考量,会将家办设置在新加坡。再加上新加坡有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政策安全性较高,他们可以更好地将事业拓展到整个东南亚地区。

这类人群年龄多偏80、90后,对互联网敏感度也比较高,投资见识也更广阔。在投资上,他们更倾向于投资于自己熟悉的科技行业和企业。另外,他们的投资也更为激进和大胆,在股票和对冲基金的配比上相对更高。


02
香港新加坡并非“水火不容”

不得不承认,新加坡的这些因素对富豪确实很有吸引力。但这不足以说明,新加坡能超越香港。事实上,新加坡被高估了,而香港则被低估了。

首先,从家办的规模上来看。就英国家办研究机构Family Capital 2020年的观察来看,在新加坡设立的家办很多都是空壳公司,大约只有40家新加坡家办在私人市场积极开展直接业务,进行交易。

目前为止,香港的家办规模更大。香港2020年财富管理规模为1万亿美元,而新加坡则为7900亿美元。另外,香港最活跃的家办,如维港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易数量和直接交易价值,排名第五。而新加坡最活跃的家办是Vulpes Investment Management,但在Analytics的排名中仅排第88位。

Ben是一位资深的私人银行家,他告诉《家办新智点》,目前确实有很多客户咨询在新加坡设立家办的事宜,但是问得多,做的却比较少。

一部分原因是新加坡离中国大陆比较远。另一部分原因是,新加坡国民服役是新加坡公民的一项公民义务,该制度强制所有年满18岁的新加坡男性公民和第二代永久居民为国服役。此外,在某些条件下,如果想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申请人每年还需要在新加坡居住6个月以上,这对很多还在忙碌主业的企业家来说并不容易。

其次,在金融方面,香港与伦敦、纽约并称“纽伦港”,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金融中心。在这方面,香港略胜新加坡。

图片

再次,香港有着较为活跃的股市。2022年1月,新加坡的日均成交额仅为12亿新元(8.9亿美元)。相比之下,香港则是1286亿港元(165亿美元),且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总市值是新加坡的8倍。

另外,在资产及财富规模上,2020年底,新加坡管理的资产达到4.7万亿新元(3.5万亿美元),而香港为34.9万亿港元(4.5万亿美元),多于新加坡。再者就是,根据德勤《2021年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排名报告》数据显示,香港依然排名第4,新加坡紧随其后位居第5。

因此,在诸多家办从业者看来,新加坡目前仍难以真正撼动香港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也并非“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而应“互取所长”,发挥各自优势。

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

第一,香港的家办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更重视资产增值。

香港的多元化产品平台可以满足家办个性化的资产配置需求,包括债券、股票、固收产品、信托、私募股权投资、对冲基金、艺术品收藏等。从产品端来看,香港具有完善的银行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集资中心和亚洲(除日本外)第三大债券中心。

“作为家办,在香港我们可以接触到丰富的金融产品。譬如,在香港我们可以找到最优秀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和产品。”香港某单一家办负责人Lily对《家办新智点》表示。

第二,在政策制定上,香港非常积极。

如果一个政策能为香港带来优势,注入积极因素,香港会马上着手去制定和实施。这从SPAC的竞争上就可以看到。

2021年9月,新加坡发布SPAC主板上市规则。香港也不甘示弱。经过三个月的筹备,香港也制定“港版SPAC”上市机制,并于2022年1月生效。

第三,香港还是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亚洲最大的跨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全球排名仅次于瑞士。背靠内地也是香港的主要优势之一,正是内地巨大的经济体量、消费与创新市场及基于此产生的庞大金融需求,催生了香港市场强劲的表现。

图片
香港交易所

“与新加坡相比,香港更靠近内地市场。无论是新经济的发展还是独角兽企业的数目,香港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者能更贴近所投资的市场。”香港某单一家办COO Alice告诉《家办新智点》,“香港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可以通过股票通投资内地市场,都是亚洲其他市场不具备的优势。”

当然,立志于成为“财富管理中心”的新加坡,也有着自身的特点——更重资产的保值。

第一,新加坡更看重长远发展。

以房地产为例,香港和新加坡同样是土地资源稀缺,但两地在房地产投资与政策上却截然不同。港资房企形成了重利润、精开发、稳财务的业务模式,更重视内部现金流平衡,将负债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崇尚现金为王。

而新加坡政府采取的则是严格控制房价措施,如政府2018年2月将价值超过100万新加坡元(合737,517美元)的购房印花税从3%上调至4%。通过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新加坡成功地抑制住了房地产的价格。

“新加坡希望房价能在未来20-30年乃至50年里有序地发展与增长,而非立即看到回报和收益。”富美CEO徐钦实称。

第二,在政策制定上,新加坡更“佛系”。

2019年,新加坡推出13R、13X的税务豁免架构,降低了家办的设立门槛,因而吸引了全球众多富豪将家办设立到新加坡。直到3年后,随着申请的人数越来越多,新加坡政府才意识到一些问题。

于是新加坡在2022年4月出台了新政策,将13R改为13O,13X改为13U,提高了投资门槛:至少10%(或者1000万新币,两者取低值)的家办资金需要投资在新加坡本地的投资产品。

图片

第三,新加坡的家办更加注重资产的保值与传承。

徐钦实曾服务过的一位超高净值客户在设立家族信托时,同时考察了香港和新加坡。该客户发现,新加坡更强调资产的保值和传承,香港则更强调资产增值的属性。

因为新加坡没有遗产税、资本利得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也较低,且外汇管制自由,资产配置安全有保障,它能够很好地帮助高净值人士实现财富保值和传承。

此外,新加坡也能为家办建立更长久的财富传承架构,包括永久居民身份的获得、投资管理、家族事务管理、打理家族贵重资产等。

因此,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应着力发展资本市场、股票和投融资产业;而新加坡作为“亚洲财富管理中心”,则应发挥自己在国际贸易、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的强项。两地应发挥各自优势,以此吸引不同的富豪人群。

当然,在加强自身优势之外,新加坡和香港之间也在不断地互相学习和促进。“未来,两地会走向一个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局面。”原花旗银行(中国)副行长裴奕根对《家办新智点》表示。

2022年4月18日政策的出台,新加坡明确要求10%的资金需投资到新加坡本地市场中。在一些家办从业者看来,新加坡正在加强其资本市场的地位。

而香港正在加强其财富管理的职能。拥有功能丰富的金融生态系统的香港,在为家办提供丰富投资主体的同时,高度发达的财务、资信评估、投资咨询等第三方中介服务体系还可为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对此徐钦实形容道,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资产就像被装在一个容器里的液体一样。尽管当前容器连通器的两端不平衡,最终会趋向平衡。因为,家办是“互通有无”的关系。


03
新加坡的“短板”

尽管新加坡在亚洲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但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加坡在一些专业领域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香港的金融专才在财富管理方面,拥有比新加坡同业更优良的纪录。“虽然新加坡的本地人才比较多,但熟知中国市场的人才仍远少于香港。”Revina告诉《家办新智点》。

对此,新加坡某单一家办负责人Leo也深有同感。“很多香港的大基金想在新加坡设立一个分公司,他们最大的烦恼是找不到优秀的人才。”

如果新加坡未来想要提升其在亚太地区金融地位,“肯定要想办法吸引专业人才。”Revina称。

不过,这种状况正在好转。不久前,徐钦实参加了一个由投资银行、专业投资机构组织的论坛。在晚宴上,他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专业人士,包括英国、印度、泰国、瑞士、香港、中国等。虽然组织方属于新加坡本地机构,但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资产管理人才。

“新加坡对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人才的吸引力会比香港大一点。因此,新加坡的人才更加多元化。而香港的家办人才更多来自香港本土和中国大陆的国际化人才。”J女士所在的美国机构,客户来自全球,其在新加坡和香港均设有办事处。

第二,资本市场股票交易不活跃、交易量小,也是新加坡的一个不足之处。

图片
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本地大型且知名的上市公司较少,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更少,大部分新加坡企业会去国外上市。而香港不仅拥有活跃的股票市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主体也较大,尤其是基于大陆的公司主体。

但新加坡善于学习和改变,比如它早于香港引入了SPAC机制。此外,新加坡还是亚洲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和活跃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再加上,新加坡辐射的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新加坡还正在通过吸引机构和人才,以开发更多的产品工具和市场。

“一旦有了更多的人才、机构、产品工具,届时新加坡就会形成一个更活跃和重要的交易市场,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裴奕根称。

当然,新加坡的国际化优势正在逐渐加强。在新加坡设置家办的高净值人群多来自于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欧美以及新加坡等地,更为国际化。在投资上,新加坡家办更倾向于用全球化主流家族的资产配置方式去进行多元化配置。

“设立在新加坡在通往国际化和全球资产配置上更有优势。”J女士告诉《家办新智点》。因此,新加坡家办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放眼全球,去捕捉投资机会。

此外,将金融与本地产业群紧密结合也将是新加坡未来的优势。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主要产业集群包括航空航天、半导体、化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等。John认为,新加坡如果将这几大领域与金融结合起来,势必会释放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潜力。

从长远来看,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一些好的本地科技企业、制造业企业甚至是一些新兴产业都将会受到长远的影响。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说,香港为新加坡示范了一个人口稠密、没有自然资源的小岛屿如何找到生存之道,为此新加坡对香港怀有感激之情。而新加坡在汲取了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狮城”精神。

未来,新加坡和香港一定会在你追我赶中竞合。

注:文内部分人名为化名。
提醒: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所属专题:

相关内容

换一批